去往天堂,路过人间,到底应该怎样告别?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大多数眼中,死,是一个不吉利的字眼。所以人们对这个字,总是避而不谈,甚至有时不小心带出这个特殊的字眼,还要“呸呸呸”三声,以示刚刚无意说到,撤回消息。
但其实,如果我们不谈死,死亡就不会降临么?
不会。
反而谈论死亡,认识死亡,会让我们更好的学会享受人生存的意义。
为死亡做好准备,可能是所有考试中最难的一场,不过这场考试最终会帮助我们得以从容地活下去。
这是美国作家陈葆琳在自己的著作《最后的期末考》的引言中的一句话。
陈葆琳美国著名外科医师、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在耶鲁大学、美国国家癌症医院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完成外科训练,后长期任职于UCLA。在医学及教学上获得过无数殊荣,先后荣膺UCLA 最杰出医师奖、耶鲁大学最佳住院医师教学奖以及人文奖、美洲中华医学会杰出公众服务奖。此外,她也以细致的笔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书写有关现代医疗围绕着生死的情感冲击,征服广大的读者,获得过布莱克福德文学奖、科克伍德创作文学奖、美国国家期刊奖。《最后的期末考》英文版甫一出版,便因其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令世人震惊,作者一举成为红遍全美的心灵医生。繁体版由台湾大块文化引进之后,迅速登上各大书店人文类书籍排行榜,好评如潮。
在《最后的期末考》这本书中,作者陈葆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作为一名医生,从想要提高自己技能治愈更多病人,到除了技术,医生还可以以陪伴作为另一种治愈的方式。
医生,在我们看来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带给我们健康的无私奉献者。
在做医生的最初期,从医学院学生,到实习医生,再到最后的住院医师,陈葆琳在《最后的期末考》中写道,她也是这样认为的。
医生,应该是运用各种治疗手段,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患者。即便在已经看似毫无治疗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尽自己最后的一分力。
但是,真的应该是这样的么?
16年一部豆瓣高分国产纪录片刷屏各大自媒体——《人间世》。这部记录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人世间》第一季的第四集就把拍摄地选择在了上海第一个临终关怀病区。
进来这个地方的人,都是癌症晚期的病患。在这里,他们大多住院时间都不会超过3个月。
有一位患者,可能是对生的欲望无比强烈,在这个地方生活了5年。在他生日后的第二天,他隔壁床位的病友就去世了。
那天他手里拿着隔壁床病友孙子送的八音盒,一遍又一遍的让它转着,久久没有说话。
直到,摄影师问他,病友突然离世,是不是很难过?
他回答道:“不是。如果每个病友离世我都很难过,估计已经难过死了”,顿了一顿之后,他又接着说,“如果让他这样熬着,他其实自己还是非常难过的。多活一天,他难受一天。你们体会不到病人的痛苦,他们最后阶段是活在最痛苦的阶段。”
人们常把干预同希望混淆,尤其是在生命的末期,将更多的治疗等同于更多的关爱。
作者陈葆琳在《最后的期末考》中这样写道。
起初,作为医生,作者陈葆琳承接前辈、老师们的教诲,按部就班的走程序。就怕因为自己的不够尽力而让病患失去生命。
但是他们对一个叫马克斯小孩的让她对治疗有了不一样感受。
马克斯,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婴儿,为了治疗这个小孩,他们付出了无限的人力、无力,甚至把本来儿童捐献器官就很少的情况下,把那个器官用到了马克斯手上。但是最后马克斯还是离开了。
回想整个治疗过程,其实后期对马克斯的治疗已经不再是治疗了,只能说是医生对那个从出生就在医院的小生命的仁爱之心。
我们在努力展示能力或者仁爱的过程中,忽视了前沿魔法是把双刃剑的本质。我们奋战到生命珍贵的最后几个小时,相信治疗病人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将被误导的治疗不仅施加在他人身上也施加在我们自己身上。
但实际上,病患的治疗一定要持续到患者生命的最后一刻么?
在《人间世》第4集,告别中,一个叫做关怀室的房间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这是一个已经不能再被救治的患者临终前停留的地方。进入这间房间就意味着,任何的救治带给患者的只有更大的痛苦。
在这里,这些患者可以有尊严的离去。
没有因急救导致的散乱的环境,没有因抢救而导致的床单上的血迹,没有除颤器电极板产生的灼伤痕迹……
在这里,只有安详的等待离去的患者;只有虽然不忍心,但是尊重患者意愿的家人;只有佛家清脆的送亡音。
我最喜欢作者陈葆琳在《最后的期末考》中的一句话:
死亡不再是我们想象的时间点,它是一个过程。
面对任何治疗办法都无效的患者,跟很多不愿意面对死亡的人一样,医生也会逃避。不愿意对患者说出现实的情况——他们已经没有治疗的必要了。
为了弥补这种言语的缺失,主治医生就会更加疯狂的使用医疗手段,帮助患者治疗。
但是这一轮又一轮的治疗加盖,最后带来的是患者无尽的痛苦、折磨,和最后不可更改的结果,死亡。
实际上,除了这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在患者死亡的这个过程中,医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缓解患者的无助,比如陪伴、倾听他们的故事。
在上海那家舒缓治疗区,医生经常会握着病患的手,倾听他们的牢骚、感恩、愿望……也许这些不能让他们远离死亡,但是可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平和,更安静。也能给予患者和他们家人一段美好的而不是痛苦的回忆。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是我们一直逃避的。
如果一直不曾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学会珍惜生存的意义。
作者陈葆琳在《最后的期末考》用最真挚的语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作为医生的她或者他们,应该如何对面对死亡,面对即将死亡的患者。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其实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长生不老的技能,但是我们有提升生命质量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