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20 花椒
文/边走边旺
火热的六月,热火朝天的干活现场,扑鼻而来的花椒香味,摸过花椒的手,不小心摸下嘴唇,半天都是麻麻的感觉。
说得好听,满都是刺,看你的样儿,你会去,豁别个哦。
哈哈,哈哈,肯定去过现场,绝对不豁人,直接上图,看看现场收获的热闹劲。
剪花椒老家属丘林地带,最高的山,从山脚爬到山顶,也不会超过十分钟。土多田少,在最早的记忆里,饿肚子那是经常性的事情。
后来包产到户,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不过也是粗粮居多,大米较少,玉米、小麦、大豆等兼杂到吃。遇到稍微不那么会持家的主妇,肯定每年都要借粮吃;遇到善持家的主妇,粗细搭配、菜干豆类变换做,一年接一年,基本能续上。
在吃不饱的年代,土地金贵,每一寸土地,村民都会争得面红耳赤,隔三差五的因为土地吵架,就像一日三餐那么准时,所以那时的土地,基本不歇空。过完春节,麦苗还没出蕙,农民就忙着育红薯、水稻和玉米苗,等小麦一收,玉米移栽后已经长高,玉米苗下挖行栽红薯。等八九月玉米红薯一收,霜降一来就又开始种小麦,农民可以歇息,土地是绝不可能歇空的。
好像跑题了,还跑得有点远。
回到主题,花椒。
从饿肚子年代,到各种开放政策,农民的脑子也盘活了,敢于行动,敢于尝试,不断有人外出打工。工地搬砖造楼,流水线黑白颠倒作业,土地好像慢慢没那么珍贵,忽然有一天,小麦改为种油菜,玉米高粱改为种花生。
随着外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农村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病残孕,能种下去,却收获难,土地逐渐长满野草。
外出的年轻人也慢慢变老,就业机会逐渐变少,一部分有想法的孩子,又从远方回到家乡,借助政策的春风,单独、合伙承包土地,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花椒,进入人们的视野。
挑花椒春节回家,老三和我去转村路。
我们沿着修好的村村通公路,在不同的村庄里穿越。转到老姐她们那个小组时,看到公路两边的花椒,枝繁叶茂,粗壮有力,向四方随意生长着。
这花椒长得真好,老三感叹着。
我们从三组出发,沿着四、二、一、五、六组,转到村委会,向前走到小河的源头,看到父母辈用锄头一锄一锄挖掘出来的水库。
一路走一路看,有新建漂亮的新房子,也有人去楼空后房屋的衰败,更多是农村金土地改制后的经济作物种植,高粱、核桃、西瓜、花椒等一一呈现。
四川因空气湿度高,多阴雨天气,多雾,风速偏低,夏季潮湿闷热,冬季湿冷。为了去除体内湿气,川人好吃麻辣,花椒和辣椒成了川人的最爱。
无辣不欢,无麻不成菜。
因为有需求,所以花椒种植面积增大,那些年轻人外出后的荒地,慢慢形成产业化种植。
花椒剪枝集中后待运走这次回乡耍的时间有点长,每晚饭后洗了碗,总会带点点去河边新桥那里走走,两河两岸的人们也喜欢聚集在桥边,说说庄稼,谈谈八卦。歇歇凉。
有一晚听邻队的姐姐说起剪花椒,剪一天8小时100元工钱,她们讨论着去还是不去。因为花椒刺多、籽小、难摘的小家伙,大家对它是又恨又爱。
听得我都有点心动,想着花椒刺又很怕,大太阳下既晒又时不时被刺一下,麻痒滋味想一想,人还没去,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第二天晚上,邻队姐姐问,说了去剪花椒,怎么没看到你来呢?
告诉姐姐,白天确实去了,不过只是远远的看她们在地里热火朝天地剪花椒,没敢下去而已,到时买一点即可。
第三晚我们去看了丁丁回来,在桥边又遇到邻队姐姐,留了电话,方便联系。
第四天,在姐姐的电话通知下,去现场买了两斤老板烤好的干花椒。下到地里拍了火的剪椒照片,肯定也少不了新鲜的青花椒。
带回家剪去硬枝和刺,今天拿去街上抽真空,8斤花椒装了19袋,满满一大袋子。余下的在太阳下晾晒一天,半蔫爆籽,如明天是大太阳,那就可以晒干,装袋回程,一家分一点。
这样在大冬天煮鱼、吃火锅,都可以吃到新鲜的青花椒,又燃起了回去研究吃食的冲动。这个夏天,注定又是长肉的季节。如果花椒可以减肥,那销路肯定非常好。
晒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