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位未曾谋面的文友
那些年,和这些年有什么不同?
图片借用这只是一种感觉。和老了有关。我们曾经年轻,所以,在那些弥足珍贵的平台上恣意而忘记了平台。等到一个个平台关闭了,我们也还是习惯于它们的一个一个关闭。毕竟,我们可以游走于一个更新的平台,且可以在这样新的平台上继续老的友谊,开始新的友谊。
直到前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头呢?我会记着它的,比刻骨铭心还深刻地记着它,咬牙切齿!
年中,我度日如年。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叫我失望。于是,我记着远在深圳的叶叶梧桐,打算电话聊天,从她那里获得一些人生的智慧以支持我的继续。却听她在电话那边说:我的生命已经被西医放弃了!
大概是这个意思。
我,本来是希望从她那里获得救命稻草的,却不得不忘记自己的不快而专注于她的不幸。但是当我把我以为可以救命的中医先生介绍给她时,她婉拒了。虽然她最后告别时也很客气地说过:我试试吧!
我知道,那就是她的告别!
叶叶梧桐,西陆社区“梧桐树下”创始版主,新浪博客注册名“杏丫”,腾讯注册名“馥萍”。
下面,我怀着感恩的心转载她的一篇评论文章,以资纪念!
墙外风景格外好?
——读《四十岁的男人》有感兼评
叶叶梧桐
随着《四十岁的男人》这篇小说在树下的连载结束,我这篇《墙外的风景格外好?》也该出来与作者见面了。
早在五·一之前,我就收到了情爱斑竹寄来的这本书,借着五·一休假期间舒适而惬意的躺在床上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非常认真的看完,于是就叫作者情爱斑竹把这篇小说以连载的形式发于梧桐树下,以期更多的朋友读到这篇很具现实意义的小说。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用作者的开篇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四十岁的男人,三个婚姻外的女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情感故事”,但我仍然有兴趣的读完并推荐给大家,并不是因为这篇故事的情节以及一些敏感文字的描写,而是因为这篇文章所带给我的思考,促使我做了这些事,以及有了这篇文字。
说句老实话,看完这篇小说的前两节,我也没有多大的心思继续读,因为这些俏皮的语言,似乎让我看到作者在玩弄笔杆耍嘴皮子,想着接下来的故事,无非就是一些花边新闻、七大姑八大姨讲着一些艳情的传说,可我必须看,还必须耐着性子读下去,毕竟,这是我的朋友的心血之作,印成了铅字送到了我的手中,我不认真读下去对不起我的朋友。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在作者一字一句的叙述中,我不仅有了兴趣往下读,并且几乎堕入情节之中急,或者笑。这就如一对相亲的男女,总要经过一定的磨合才会建立恋爱关系,才能进一步走进婚姻殿堂。我就是这样走进作者所垒的情节之墙中。
当我读到第五节小张的出现,我开始对这篇小说来神了,因为故事,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喜欢意外,喜欢出人意料的构思和情节,这能让我的精神如在凌晨三点喝完一壶浓茶一般,清醒而又兴奋。而当小说读到第九节小米的出场,我几乎跌入故事有些不能自持。我为文中的“我”一次又一次的叹息,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叹息的是文中的“我”一步一步堕入欲望之中越走越远,紧张的是这个本质还不算太坏的四十岁的男人的命运。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三个女性,这三个女性个性各异,又各具代表。她们分别是:大学毕业刚工作不久的小叶,她代表着如今社会中的新生力量,敢爱敢恨敢现实、不计年龄不计名份只为曾经拥有的新新人类;另一个是小张,一个稳重、重情却又单纯、自制力不强的已婚女人,她代表着那一群善良的良家妇女,在情感的诱惑前迷失了自我而又勇于承担责任的坚强女性,只是不慎扮演了一个第三者的角色;还有一个就是小米。小米属于那种八面玲珑、见风使舵而又没有完全迷失情感、且能随时把握住自己命运的表里平静暗里风云的人物。她虽然只有一个情人的身份,无论的对“我”还是对于握权者,如一朵交际花游走在各色男人中间。这个社会并不乏这样的女人。
小米的出现,使本小说的故事情节迂回曲折更加丰盈,让人更有读下去的意愿,故事的发展也从此处开始走向高潮。小米的精明能干不仅让“我”陷入婚外的情爱之中,更加让“我”在虚荣的驱使下起了攀附权贵的心,从而引来一系列的麻烦,导致自己的婚外情缘的暴露、导致妻子的貌合神离、导致自己因自食其果的苦楚而离家出走,人散家无。小米是全文最为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没有小米这个人物,就没有《四十岁的男人》这篇小说。
“我”是这篇小说的主角,在“我”的叙述和回忆中,故事徐徐展开。“我”是个刚满四十岁、且并不太坏的男人,在经历这些之前,“我”在传统的思想下过着规规矩矩的生活,可看着周围人在闪烁着声色犬马的霓虹灯下的变化,那股潜藏在骨子里的不安分犹如暗流在心中涌动,一种“别人可以坏我为什么不能坏”的心理,“我”一步一步在清晰的知晓却不愿醒来的迷糊中,“变坏”。所谓变坏,就是玩玩女人,玩玩婚外情。这样一个变的过程,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与思想的转变或者叛逆的过程,不如说是传统道德、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的激烈冲突、而这冲突最终又以传统道德因其无力、在欲望的诱惑和满足中瓦解的过程。文中的“我”并不仅仅只代表着生活中的某个人,他是某个群体的缩影,某个群体的代表,这个代表正是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从小受着传统的教育,大了赶上改革开放,人近中年,成功的成功,下岗的下岗,正是大展鸿图之时,却又受到新潮思想的冲击,道德、传统岌岌可危,身处进退两难之中,进一步,冲击太大;退一步,又不甘心,尴尬万分。
这篇小说在我的眼中之所以认为好,正是因为小说不仅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三个婚姻外女人的故事,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暴露了当今社会存在着怎样让人迷茫的现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除了混乱不堪的男女关系和权力争斗,还剩下些什么;我们曾经崇尚和追求的纯洁爱情和幸福婚姻呢?在这个包二奶已不再遮掩、找情人已不再躲闪的年代,动荡的婚床在承受着怎样的冲击!在泥筑砖砌的婚姻之墙里,是谁在一次次的伸出摧毁之手?欲望之潮在怎样的吞噬墙里墙外的人们的肉体和灵魂?难道婚姻真是爱情的坟墓?难道把性的挥发等同于人性的张扬,就是享受人生?就是善待自己?或许墙外的风光的确无限好,可那些沉醉于墙外莺歌燕舞中的人们,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园时,他们可曾想到,在这道日趋陈旧的墙里,也曾鸟语花香,也曾风光旖旎。是什么让墙里的花谢?是什么让墙里的鸟亡?墙里墙外的人和“风景”,都该思考思考。
我在沉重中读完故事,然而,故事却没有结束,作者在最后给了文中的“我”一个意外的电话。这个电话,究竟是谁打来的,作者没有交代;它又象征着什么,作者还是没有交代。这个电话,给向往精神满足的人以希望,给追求生理满足的人,同样是希望。是那种欲望生活得意继续的希望?还是美好而又纯洁的爱情,再一次回到生活之中的希望?我们不得而知。这样的结局,就看生活中的我们,是怎样的人生态度,该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如何去接听这样的电话,而这一切,应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小说的开头部分,调侃语气偏重,这与文中的“我”回忆这一年生活所应有的沉重心情略有不符,尤其是在第一节,多次重复“看得出来”之类的语言,似乎让我看到作者的贫嘴而偷笑,文中还有一些细微之处值得作者思考是否保留。比如,第一节里提到的“我那网友老船长的拿手活”,通观全文,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出现有关网络的字句,此句出现在文中,显得突兀而又加重了调侃的意味;还有就是第四节里“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她果然不是坏女孩。”这样的句子,无疑是提前告诉读者将要发生哪一类的事件,提前告诉读者小叶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而使其在读者面前失去神秘性,容易打消或减少读者读下去的愿望,不妨删之。
听说作者正在写一篇关于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我翘首以盼,望早日读到。
2004.05.17 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