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懂事的孩子,活该不幸福
今天,大余要讲一个曾发生在所有“懂事”小朋友身上的故事
五岁那年,妈妈带着麻花去超市
妈妈是个很要面子的女人
很怕麻花像其他小孩那样,在玩具区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于是在进超市前,对麻花说:妈妈带你逛超市,但是只带了买菜的钱,所以一会你不能哭闹让妈妈给你买玩具,好吗?
麻花点点头。
“真懂事。”那句万能奖励又发挥了作用。
后来,超市新到了一个最新款的芭比娃娃,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粉色的长裙,好看极了。路过玩具区,麻花的目光就一直在她身上,在她即将消失在视线里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妈妈,那个娃娃真好看啊。
后来妈妈说,那一刻,她很紧张,害怕麻花会说出下一句:妈妈,你能给我买吗?她不忍心拒绝麻花,但也心疼那几十块钱,够家里一周的饭菜钱。
还好,麻花并没有说出那句话。后来妈妈提起这件事,说自己当时有些后悔的同时,总会加上一句,小时候的你真的很懂事。麻花始终不知道这句话是心酸更多还是欣慰更多。
一直到长大,麻花并没有觉得懂事有什么不好,让父母顺心,让男友开心,让朋友舒心,哪怕自己不开心,让所有其他人都能开心,也很好啊。
麻花小姐已经习惯了懂事。
上学时自己的东西别人随便用,可是自己却不好意思开口借别人的。
上班后同事推过来的工作,总是不好意思拒绝,然后默默加班到很晚。
朋友开口借钱总是有求必应,可是再急却也开不了口催债。
从来不对男友发脾气,但总是默默承受男友的臭脾气。
太过听话懂事的孩子,总是什么事都喜欢自己憋着,因为不想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别人,他们将愿望憋在心里,不给别人添麻烦。他们很少向别人提要求,却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因为担心别人不高兴。
懂事的孩子,不是不想要,不是不想拒绝,只是不敢说出口。
有人说,怎么会这么夸张,真的有这样的人吗?一直是有的,只是她们始终很快乐地、很善解人意地“懂事”,让你忽略了他们的自卑。
满满的懂事换来的,却是深深的自卑。这是长大后,麻花才明白的道理。
在某个瞬间,麻花突然会很心疼小时候那个不要饮料,不要玩具的自己。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她想说:妈妈,我很想喝汽水,很想要那个娃娃,但是我更想你开心,所以如果下次我有愿望,你能满足我一次吗。
就像《欢乐颂》里的关雎尔,懂事,上进,不作,不物质,也有人爱。可爱她的总是像林师兄那样同样懂事、有责任感,三观笔直,稳定但是无趣的好男人。过了脸红心跳、欢呼雀跃的恋爱初期,就再也没了感觉,无话可讲,渐行渐远。
麻花喜欢的也是像赵医生那样的男人,可是她不敢开口,因为她知道那样的男人,喜欢的是曲筱绡那样有趣有个性的姑娘。可惜她不是。
“好女孩最后只得到了一个好字,坏女孩却得到了所有。”麻花开始有点相信这句她曾经觉得是狗屁不通的话了。
如果重来一回,她不想太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想把自己的个性放得那么低,那么卑微,以至于不敢直视自己内心的渴求;不想太久的不敢要变成最后不知道想要什么,甚至不知道到底想不想要。
“懂事很好,但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宁愿做一个不那么懂事的姑娘。”
如果所有人都说你懂事,那么你一定不快乐吧。
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懂事”无法理解。还有许多人会觉得,懂事就不能快乐吗?我就认识懂事又快乐的人啊。
也许,是人们对于懂事的定义不同,那种不快乐的懂事,是因为过早地关注别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反而忽视了自身的意愿,于是便丧失了一个孩子本应有的放肆和任性。
那种懂事,需要压抑自己、隐藏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它更像是一种害怕,害怕如果不懂事,就不被爱,害怕做错了就会被抛弃,害怕一点点任性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懂事的人,好好珍惜他吧。因为懂事的孩子,细腻柔软,处事谨慎,他理解你的难处,总是记挂着你对他的好,然后想办法成倍地对你好。他不会把太多的负能量倾倒在你身上,只会把最好的那面展示给你看。
你却不知道,他怎么会不疼呢,只是不想疼给你看罢了。
所有大龄儿童们,希望你们不必太逞强,有人惯,有人宠,做最想成为的自己,只懂该懂得事。
或者,永远不用太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