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自称“孤独”
最近看了《明日之子》里面的两位选手蔡维泽给曾育茗写的散文,我深受感动。
蔡说,“我很相信缘分,但我不太相信人。我觉得浑身带刺,是我最舒服的姿态。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吵很吵,感觉就是个没有场合感,生怕自己存在感不够高的小屁孩。一起经历了一些,写歌到天亮的晚上;经历了几顿很好吃的晚餐;经历了几条他不敢一个人走、硬要拉着我袖子的夜路。我觉得缘分不容易吧。愿你聒噪的身影,与送我的紫色小风车,在回忆里不停转动。而背景不是《明日之子》,是我们每天喝酒的晚上。”
我之所以会被这篇散文打动,是因为我曾经以为性格不同的人难以成为好朋友。但是因为蔡维泽和曾育茗,我打破了这个观点。他们一个是冷脸弟弟,一个是爱diss别人甚至有点浮夸的风车男孩。很多人都说,节目一开始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两个人会走到一起。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因为节目赛制的安排走到了一起。事实证明,他们不仅异常地合拍,甚至还合作了一首叫《彼此》的歌。这首歌的歌词以对话的形式传达了他们对彼此的关怀。蔡说,“你拾起一把枪,朝着自己上膛,题名还是自卑的谎,吞针如常不顾受伤。”曾回道,“你的安静,因竖满了高墙,宁缺毋滥,也不肯破防。”
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自称孤独?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近几年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的内容经常出现孤独二字。那些人是否孤独我不太了解,暂且不做评论,在这里我只说些个人的观点。
在百度上孤独的定义是这样的,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
也就是说,它不能与“孤单”、“寂寞”、“做自己”混为一谈。这几个词语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以为的“孤独”,其实只是“孤单”或“寂寞”。比如心情压抑,或者是失恋的时候出现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真正的孤独者,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并且自得其乐,哪怕他面对的是生与死。
近几年网上有很多文章分析了年轻人的孤独。也许是当代年轻人,喜欢用孤单或独处标榜孤独,那种遗世独立的新鲜感催促着他们,一边用孤独感来粉饰自己,把自己形容得炫酷又可怜,另一边却总是忽略去寻找解决孤独的方式,拒绝与外人相识。这样的孤独,其实是“伪性孤独”。
但是在蔡维泽和曾育茗身上,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打破这种伪性孤独的。
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什么因素致使那么多年轻人,喜欢自称“孤独”而不是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个原因是他们享受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喜欢贴上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标签,“孤独”就是其中一个。朋友圈经常转发的星座和性格评测就是很好的例子。古典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的一位朋友壹心理的大佬曾说,朋友圈里面传播的那些根本就不是评测,它们的目的是让你可以大胆地、以伪科学的姿态告诉你的朋友们“我是什么样的人”。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特殊化”。只为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
另一个原因,很多人也许自己都没意识到,其实他们在用自称孤独来做自己的“龟壳”。对于多数人来说,人际交往是要不断挣扎才能够做好的事情。难道不是吗?谁生来就特别擅长跟别人周旋?于是,有的时候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并且不敢直视自己的暂时性失败,干脆就说一句“我很孤独”来回避问题。换句话说,人们会用孤独来自欺欺人。
总结一下,大多数年轻人自称孤独,是因为他们对孤独的概念理解得不够精准。当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会关注这一点,他们只是享受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喜欢把自己特殊化。或者说,他们其实是在逃避困难,给自己设限。
所以,当下一次你自认为孤独的时候,想想自身是否存在以上问题,尽量做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处境,去做正确的决定而不是给自己设限。虽然这很难,但是与自欺欺人相比,更能让自己成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