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复”与“兴”,何以可能
今天我们的儒家大课程结束了,所以这篇写作便是我们的结课文章,让我们先来把前面所有的知识回顾一下。
我们先说的是学习,我们一共讨论了学习的目的、策略、精神,以及知行合一。在学习的目的上,我们得到的是要为道(也就是成为圣人)而学,而不是外在的学习,并且要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然后在朋友身上实践出来,以及理解别人的处境情绪。然后是在学习的策略上,我们学习,不能只有温故,同时还要有内省,这些做到后再去“行”,也就是通过原理去理解新的知识。还有,在学的同时,也要去审视自己的缺点,有一棵“恕”的心,如果违反了底线,就要有惩罚,但也可以是道德上的“感化”。所以学习,不是等待别人的灌输,而是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学习,也要锲而不舍,日积月累。再来说一说学习的精神,我们从中得到的结论是,学习不是聚焦本能(那个外在的表现),而是心中的道,并且我们要乐在其中。所以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学习要“知行合一”,也就是王阳明先生的话——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这说明,学习时,我们要不断的去深入(因为知的过程中有行,行的过程中也有之)。
然后是论仁。对于这一章,总结来说说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内心有“仁”(一定要有道),以及聚焦外内在的表现,还有在遇到挫折时,不要强加于别人,而是去理解(体谅)别人。
再来说一说“慈”与“孝”,你觉得“慈”与“孝”哪个更难做到呢?孝。因为“慈”是在本能层的,是父母生来就有的(就比如,如果没有照料,我们便会死,这样也没法繁衍后代了,这是生物的进化),也就是说“慈”是应然的,而“孝”一定是在情感上的。
所以,我们用四层次的来说一下。在本能层是没有孝的,所有的欲望都是本能。在情感层,父母要孩子是因为自己会快乐,同时也希望孩子快乐,而“孝”是做出了某件事,父母和我都高兴,但要辨析动机,看父母的期望。从理性上来看,父母养我们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我们孝,是也是想得到更多的回报。从德性层来说,“慈”就是有仁心,不是指看,不是只把看自己孩子;而“孝”就是能让父母“安”(有仁心)。
然后,我们来说“礼乐”,我们还是直接用四层次来概括。在本能层,是没有理的,他聚焦的是生存,是丛林法则,而“礼”不会保障生存,对于本能来说他反而是累赘,所以“礼”是需要教化的。从情感上讲,礼是一个“敬”的形式,对朋友的礼,如果是为和而和,缺乏道,那最后很有可能会造成“捆绑”,又或者是产生“怨”,也就是老好人,在意的是那个面子。然后是理性层,理性的“礼”是“教化”后的,就意味着有完善的逻辑。一是为了利益,二是守礼(父母的教化)。而礼仪更多的是外在的——被要求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法律(就像老王和杨绛一样)。最后再来说一下道德层。道德层的“礼”,简洁来说就是两个字——“仁心”,但这个仁心是不在意外在形式的,是坚守的。
然后是“政”,我们已经讲了政之本,以及仁政的困局。也就是说儒家的政治为何难以实现?主要就是因为他要求每个人都有仁心(都有道),而在当时的社会,不一定所有人都有仁心,更重要的问题是不应该依赖于君王。
那么在了解完前面的仁政后,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儒家的“复”与“兴”。
司马迁说自己写作《史记》的意义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么原初儒家是如何理解天人关系的呢?就是领悟天道后行出来,承担天命(也就是恢复周礼,推行仁政),这要做到“立己达人”。当人们不麻木后,就可以外推(但当然如果连“天道”都不管,就是麻木之人)。所以,在儒家看,天道就是要有“仁心”——一颗领悟天道的心。
那么纵观中国三千年历史长河,“古今之变”的规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以及哲学王身上,就比如有的人说“如果孔子当国君是不是就可以了”?当然不行,孔子是属于哲学王一类的,但哲学王们在当时,并无位分,所以他们必须应依靠君王,那么想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需要君王心中有道。但也可以说——在道德层是没有“政统”的,所以当时要靠圣君和贤相。
那么如果前面的规律是一个“局”,儒家在当今时代能够破局——开创出新局面吗?按以前的儒家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他缺乏“政统”(所谓的那个底线)。但我们可不可以创造一个新儒家呢?可以。首先还是要保留道统(这个道德人格);但同时也要加入“政统”(也就是政治体制),因为“道统”是要靠自己,而“政统”是靠圣君贤相的。那么破局的关键点就在于“废除君主”,将君主变为民主,也就是不依赖人,因为人的性命是短暂的。其次,还有像清朝那样的“闭关锁国”,对此我们还要加入“学统”,学的是科学技术(见闻之知)。那该怎样去学呢?为了创新,去做贡献。现在,我们已经归纳出了“道统、政统和血统”三个统,那它们中哪个“统”更难呢?“政统”最难,因为民主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家(它需要所有人都有理性)。
那么现在我们联系“四层次”来理解“政”。首先是本能层。对本能层的人而言“政”其实就是奖赏与惩罚,就比如在晚自习的时候,值日班长规定了“如果说画,就会有相应的惩罚”。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会有不说话的反应,这是受本能驱动的。
再来说一说情感层。情感层可以用我们的“立人奖评选”来说,如果你的朋友并没有做到成为“小立人”的标准,但是你如果不投他,他就不会跟你玩儿了,这个时候,如果为和而和,选他当“小立人”(而他配不上小立人),这个时候,你就成了一个“乡愿之人”。也可以说你的行动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的。
既然已经说到了理性那里,那便来聊聊理性的“政”吧。说到理性,我们通常会觉得它是不好的,但其实理性是有好的地方的。比如,我们可以用理性去思考一件事情怎样做得最好,怎样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利益,另外,它可以为人民带来政治体制,没规则加规则,不合理改规则,(建立制度),总之是让我们变得更好。
最后,我们来说道德层。道德层的“政”肯定是已经包含了本能、情感还有理性的,所以道德层面的“政”,其实就是看自己的心中是否有“仁”(道)。
这就是儒家的“复”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