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用认知行为策略走出情绪困境》
萨拉·埃德尔曼
16个笔记
第十二章 正念
>> 第十二章 正念
>> 不自觉地陷入沉思,是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
>> 正念在西方心理学中的发端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常、持续地进行正念练习确实是有益的。最常见的益处包括:
增强元认知意识:更加了解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更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并非事实或真理。
减少令人疲惫的思维过程:如思维反刍和担忧。正念的练习者似乎更能意识到毫无帮助的重复思维流,并逐渐减少这些过程。
增强情绪调节: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更能保持头脑清醒,避免情绪升级。经常练习正念的人情绪平稳,在应对压力时更能保持冷静。
提高专注力:经常进行正念冥想可以提高专注力,避免其他想法和信息的干扰。
降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参与“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进行治疗时,正念可以让有抑郁病史的患者的复发风险减半。还有证据表明,正念对抑郁发作中的患者也很有效,并能辅助焦虑的治疗。
疼痛管理:作为疼痛管理项目的组成部分进行诊疗时,正念可以提高对疼痛和其他不适的身体症状的应对能力。
其他益处:有证据表明,经常进行正念练习,长远看会使人的情绪和幸福感发生变化,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心正在研究正念的其他益处,有望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提出更多结论。
>> 正念并不是为了治愈疾病,而是为了让患者掌握应对疾病的方法,从而摆脱焦虑、抑郁和痛苦。
>> 正念并不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是一种觉知状态:无论此刻发生什么,不进行主观评判,而是完全置身其中。
>> 练习正念不是为了逃避痛苦的经历,而是为了培养对痛苦的耐受力。
>> 同样,有时思考未来也是健康、有益的。我们思考想要怎样的生活,设定现实的目标,制订计划并为之努力,可以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长远看可以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 建设性地反思过去并考虑未来,与纠结、担忧、焦虑和妄自揣测过去的不公或未来的威胁,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 虽然正念的练习方式通常是坐式冥想,但是对“当下”的正念关注可以在任何日常生活的情景下进行。有规律的活动,如散步、吃饭、洗衣服、等待或倒垃圾,都可以锻炼正念技能。充分关注当下体验的方方面面,如想法、感受、声音、气味、味道或体感,就是一种正念状态。
>> 练习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包括两个基本部分。
专注冥想:专注特定的物体或感觉。
内观冥想:了解导致痛苦的心理过程。
>> 简单的正念练习
端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呼吸进出鼻腔带给你的感觉上。注意,空气进入鼻腔时是微凉的,离开鼻腔时是微暖的。保持自然的呼吸,注意进入鼻腔的凉气和离开鼻腔的暖气(2分钟)。
接着,伴随着每次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胸部的感觉上。专注胸部的运动(2分钟)。
现在,继续自然地呼吸,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两种感觉上——进出鼻子的空气,以及伴随每次呼吸而扩张和收缩的胸部运动(2分钟)。如果突然跳出某个想法,认可它的存在,然后把注意力再转到呼吸上。
正念冥想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当你开始练习时,这一点会变得非常明显。控制思维的过程如下:
保持专注:专注呼吸或某个固定对象。
反复转回注意力:走神时将注意力转回关注点。
抑制过多的思考:不被纷杂的念头牵着走。
>> 正念练习
端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并保持片刻,然后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状态?”留意自己意识中存在的一切,可能包括:
身体感觉:如和椅子的接触点,衣服的触感,体内的紧张、不适,等等。
心绪:总体感受——是积极、消极还是中立的?
情绪:例如,你是兴奋、难过、愤怒、沮丧、焦虑、内疚还是不安?
潜意识中的问题:藏在思维深处的担忧,往往不会被表层意识觉察,会制造不安和紧张感。
转瞬即逝的想法:突然出现在脑海中后又消失了的想法,通常会被其他想法取代。
以好奇的态度进行观察。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事情,只需要了解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即可(5~10分钟)。
>> 学会不去评判,可以防止不愉快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升级,因为我们可以因此避免“因痛苦而痛苦”。
>> 小结
正念是佛教禅修的核心,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20年里,正念作为一种管理压力和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在西方颇受欢迎。
世界各地的研究都在评估正念对各种心理状况的影响。正念认知疗法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益处不止于此。
正念,指的是以不加评判的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将有意识的觉知和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一种方式。
练习正念的途径有冥想以及对日常生活经历的正念关注。
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都基于这样一个信条:认知是思维的产物,而非真理或现实。虽然正念的理念不涉及对思想内容的挑战,但正念作为一种方法可以同认知行为疗法策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