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户的杂货郎和补锅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大的文教农村,有一种商品流通叫"杂货郎"(又称"货郎担"),是计划经济时期商品流通的补充形式,他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扁担挑着日用杂货走村串户去叫卖,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特殊纽带。在供销社体系覆盖不足的偏远农村和农忙季节,杂货郎填补了商品流通不足的短板,为农村人提供了针线、纽扣、火柴、肥皂、学生用品等日常必需品,还兼具回收废品(废铜废铁等)的功能。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需求。后来这种方式还发展成了供销社和日杂百货的集体送货下乡。集体送货下乡的商品更加丰富多彩,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在那个统购统销的年代,杂货郎还通过物物交换、以货易货的方式互通有无,激活了农村微量产品的流通,客观上帮助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它的存在,揭示了基层社会存在的弹性空间。其灵活的供需模式对今天乡村振兴仍有借鉴意义,美团上门和快递下乡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数字时代的"新货郎"。

除了“杂货郎”,农村还有一种职业叫“补锅匠”,也是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职业。“补锅匠”肩挑独特的工具(风箱、小坩埚、铁砧、淬火棒、木炭等)走村串户,为农民修补破损的铁锅、铁爪、铜铝盆,雨伞等生活用品。这一职业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事实上,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我国的钢铁产量不高,工业品供应有限,农村的家庭收入相对微薄,一口铁锅一般都要通过反复修补后用上几十年。补锅匠的职业也因此需要而产生。补锅匠通过修补裂缝、填补漏洞,延长了物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了资源浪费。是变废为宝的魔法师。这种“修修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更是农村人勤俭持家传统美德的直接体现。
补锅工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需要掌握熔铁、锻打、铆接、淬火等复杂技艺,尤其是“火补”技术,对工匠经验要求极高。这些技艺多通过师徒制传承,是民间手工业智慧的结晶,此活多为老家昌焕人所传承,他们勤勤恳恳,风来雨去,十分敬业。村人都亲切的称呼他们为“补锅爹”。
补锅匠的流动性服务是一项比较亲民的服务,它的存在方便了民众,减轻了村民负重跋涉之累。强化了乡村的自我生存能力,成为村民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补锅匠的存在保障了底层民众的基本需求,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一口补好的锅意味着一个家庭能够继续生火取食。这种看似微小的服务,实则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
改开之后,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达和塑料、铝制品的替代,这类技术如今已近乎失传,补锅匠已成为传统手工业时代最后的见证者之一。这一职业的兴衰折射出中国社会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转型。补锅匠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他们用流动的服务维系了农村社会的韧性,用工匠精神诠释了“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这一职业的消逝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如今“杂货郎”和“补锅匠”现象,在农村已经式微,但其承载的民间智慧和社会功能,仍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值得研究的样本。补锅匠那长长的“补锅嘞…”的吆喝声和杂贷郎的“摇铃拨鼓”声,共同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仍然是一道农村人际关系中最美的风景。
林道津
2025.4.5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