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书报告之海茵茨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
超级抽象的一个学派的理论,但又很有吸引力。第一次读完,大脑里几乎检索不到一些完整的信息。只能边画导图边复盘。即便如此写出的读书报告,条理仍然不清晰。全当一次输出练习了[微风][微风][微风][微风]
海茵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生于奥地利。
一、童年时期:
因为其父参加二战,造成长期与父亲分离,缺乏父爱。母亲性情古怪,待他偶尔热情,偶尔疏远,总之他的童年在与父母关系这一块是少有滋养的。但好在母亲重视他的教育,给他请了很多家庭教师。
二、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
1.康德的先验论哲学
康德认为人只能通过后天经验,认识自己。
2.对弗洛伊德驱力论的扬弃。
3.克莱因客体关系学派的影响
4.后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女权运动,自我解放,提倡群居,等活动使得很多人出现结构性心理问题。家庭离婚率的提高,使得人们缺乏连续的社会支持。
5.艺术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学艺术作品,关注自体障碍,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三、自体
1所谓的自体,简言之便是自己的别人,自体将从自体客体那经验到的,通过变形性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他是人格的核心。在空间是内聚的,在时间上持久的,是可以接受影响的。他包括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本我,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自体的发展:
自体分为原始自体和后继自体。原始自体是指早期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父母作为反应性客体,如对父母的理想化,便形成了理想。理想是人格的核心。父母通过观察理解,对儿童的赞美,欣赏,以及需要的满足便形成了志向志向也是人格的核心。在人格与志向中间是由技艺和才能形成的张力弧。自体的发展便是这个张力弧两端人格和志向的发展。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人格健康,懂得回应孩子,便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自体。如果父母人格存在障碍,儿童便也有可能出现自体障碍。科胡特认为一个人要有健康的人格最重要的是来自于父母的人格,父母的人格比他们说什么做什么要重要的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好的的父母应该做到两点: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询问孩子你需求,并给予满足。
3.自体客体的三种形式
镜像的自体客体,即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给予孩子反应,满足孩子的反应性客体需要,这些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完美的。这些会逐渐增加孩子对自己的尊重。理想化客体:把所有的美好的特质,诸如:卓越,全能全知,永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