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反馈|唠叨、责骂、惩罚为什么不管用
“中国式的唠叨”无效的根本原因:对孩子的负面预期和评价。
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妈妈只是一味唠叨、催促、甚至打骂,而没有给孩子提供帮助。
妈妈自己没有方法,所以妈妈认为孩子也没有办法,她内心不相信孩子会找到办法。她的内心给孩子有一个定性,就是,这个孩子就会这样拖拉,如果不去催她、逼她,那她就一直拖着不写。
如果父母对孩子抱有这种负面评价,确实会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越来越拖拉。因为父母在这种负面评价的影响下,会对自己孩子的行为产生负面的预期和解释,这会让她只能看到孩子的懒惰行为,而忽略孩子的积极行为和积极动机。
对孩子的期待越正向,孩子成长越快
教育心理学里特别强调预期的作用。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实验叫罗森塔尔实验。
罗森塔尔对一所学校的孩子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完成之后他将一张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班主任,说这个名单上的孩子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孩子。他跟校长和班主任说,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大家都要对这件事保密,不要把结果说给这些孩子听。
八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回到学校,对孩子们进行重新测试,结果发现上次那张名单中的孩子,他们的成绩进步很大,而且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活泼,自信心更强了。
校长很佩服他,就来问罗森塔尔:“您这个测验真的特别好啊,是怎么测出来的?”罗森塔尔说:“我就是随机选的!”
实际上这些孩子跟别的孩子没有任何差异。但老师知道测验结果后,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就会有预期,老师会通过自己的表情、态度把他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并且会通过这种期望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解释。
比如,有位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这个被认定为最有发展潜能的孩子刚好不知道怎么回答,愣在那儿。那这时老师会怎么想?他会认为“你看!这个孩子就是能认真思考”,他不会认为这个孩子笨,答得慢,而是认为他真的在认真思考!这时老师会用期待的眼神看孩子,孩子看到老师的期待,会努力地找到答案。
这时老师的预期得到验证,这个孩子果然有发展潜力。老师会给这些孩子更多的赞许、更多的提问、更多的关注,所以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这种期待成为现实。
反过来,负面期待也会成为现实
当父母认为孩子不想学习、不爱学习时,也会去验证。
孩子本来正在学与不学之间矛盾、痛苦的时候,如果父母的信念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他们的眼睛一定会看到孩子不爱学习的部分,看到他在学习中的逃避、退缩,这时父母就带着情绪,或者强压着怒气,跟孩子说“你快一点学”,孩子本身不爱学,感受到父母的坏情绪,他就越发不爱学,这结果验证了父母的预期,父母就更会唠叨他、指责他。于是孩子变得越发讨厌学习,形成负面循环。
父母如果能够对孩子进行积极评价,认识到孩子学习中动机的两面性,在体谅孩子学习不容易的时候,找到办法要求孩子去学,不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就会强化内心想学习的部分,让孩子从争斗和冲突中获得力量。
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