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就,大多源自于圈子

2023-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清亦有鱼

前几天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朱元璋没读过书,为什么最终能有如此成就?

其实优秀的答案已经够多了。我瞅了别人的答案,觉得别人说的也不错。我给的答案相对简单:环境影响。

我这里说的环境,是他身边的人文环境。

人这一生,有所成就,大多离不开圈子文化。这个圈子,就是你身边的人文环境。

古往今来,读书人都免不了俗,都想进入更好的圈子。圈子是什么?是资源的象征,是更高维度知识的象征,是垄断的象征。

比如汉朝时有个举孝廉的制度,这个举孝廉也是一种圈子文化。有能力但不在圈子里的,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个福利。而有人很早就能享受这个福利,比如曹操、袁绍。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曹操19岁就被举孝廉了,别人寒窗数十年,才能谋到的机会,他一毕业,就顺利拿到了。

朱元璋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但是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成为了以后的“他”。

而且他的这个圈子可不小,里面有汤和、常遇春、徐达等人。

朱元璋本来在皇觉寺当着和尚混口饭吃,就是他的好基友汤和给他写信,建议他参与郭子兴的起义军队。这才让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这位老丈人。这也是朱元璋真正改命的开始。

而且这里再说下朱元璋的队伍是怎么壮大的。

朱元璋加入到郭子兴义军一年多,已经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他建议郭子兴回乡募兵。那时候他们的部队才七百多人。

但这时候他想起了他的好基友们。于是把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大帮人叫出来,让他们一起参军。他的这群好基友也有自己的圈子啊,然后拉帮结派,一下子搞了一万多人。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读书少。但却忽略了一点,从书里得到的东西,大多还只是纸上谈兵。他打仗、做实事,是真正的实地学习,更何况他每天是跟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一起干事,进步自然就快。

朱元璋有的,是真正的人文环境。不管是说出那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还是后期吸纳来的刘伯温,宋濂等人,都是顶级的智囊。

天天和这群人博弈,那简直不要太刺激。

图片

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人的成就,更是脱离不了圈子的辅助。当年曾国藩初进京城,第一件事就是拜师求学。

还有那本很火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争议很多。其中一个很大的争议就是,凭借作者豆豆本人的阅历,根本很难完成这本书的创作。

如果要讨论这个话题,那就不得不谈论豆豆的圈子。为啥要提到豆豆的圈子,因为豆豆写这本小说受到一个人很大的影响。

这个神秘人物就是李红英。豆豆17岁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这个人。李红英在1990年后开始定居欧洲,并且大量地给豆豆寄回一些写书需要的材料。并且每次她回国,都会给豆豆讲解国外的事,还有一些文化的理论,这对豆豆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思想觉悟。

如果你看过《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就知道她们两个的关系很像是丁元英和肖亚文的感觉。肖亚文一直觉得丁元英是个鬼才,但实际上,丁元英只是站的高度更高,看得更远。

以上内容,皆来自当年易孟林对豆豆本人的采访。不是我杜撰。

能写出《遥远的救世主》这种书的豆豆,她也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如果没有缠主的文化科普,没有李红英的故事背景,豆豆也很难直接架空一个故事出来。更何况那些故事本身,还有更深的隐意。

图片

不管你承不承认。人的成长,必然脱不了环境对他/她的熏陶。很多人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被人突然点悟的。特别是赚钱、文化的思考这些更是需要高维的知识去理解。

类似于很多书里谈到如何赚钱的思维,大多都是被咀嚼过几十次的蔗渣。不是最直接的原来的理论,而是由某个底层理论拆出来的小理论,这些理论看似正确,实则离原来的理论差距甚大。所以许多人越学,离真正的底层逻辑越远。

这也是我们强调,人要想办法进入更好的圈子去交流、学习的原因。

跟人学比书学更彻底。跟真正的牛人学,自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当然,我知道有些人肯定会问,怎么样才能遇到真正牛的人?

我的理解。第一,要好好赚钱。钱是敲门砖。钱不到一定程度,肯定敲不开一些圈子的门。

第二,要有自己的价值。要让别人对你感兴趣,别人对你感兴趣,就有可能吸引更牛的人。

第三,要主动。比如我有一个朋友给李开复写过信,并且得到回复,还得到了一个他想要的梦想。

第四,要有眼光。很多牛人身在闹市,如果你能发现,是你的眼光好。

第五,要有眼光。这里的眼光,指的是,你能发现一些更有潜力的人。如果能在低处相逢,更容易高处相见。

想写的就这么多了。

希望我们能揭开更多迷雾,探索更多有意思的现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