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鹿原》这类经典小说,对生活有哪些启示

2023-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心书屋

《双面胶》里有个很经典的情节,丽娟家雇的保姆让丽娟吃虾皮,丽娟却把虾皮放在保姆面前,让她吃。之前我一直觉得她这么做,很厉害,也很解气。

看到《白鹿原》里白嘉轩的一些做法,我想到了丽娟的行为,又觉得她的段位还是太低了。亚平和他母亲都是坏而阴险的人,丽娟那么做,只会让他们母子更恨丽娟。

《白鹿原》里,鹿子霖费尽心机,想让白嘉轩丢尽颜面。他曾让人拆掉白孝文的房子。对此,白嘉轩虽生气,但是他不表现出来,反而让人赶紧拆,拆了他们好再盖新的。鹿子霖原想看白嘉轩气急败坏的样子,却也没看着,反而觉得挺没劲的。

黑娃带着小娥回村后,白嘉轩说过这么一段话:“圣人能看一丈远的世事;咱们凡人只能看一步远,看一步走一步吧;像黑娃这号混沌弟子,一步远也看不透,眼皮底下的沟坎也看不见。”

生活里,家庭中,很多事不能光看眼前。就像丽娟,她怼了保姆虽然解气,可那保姆是亚平家的亲戚,光怼她有什么用呢?吃不吃虾皮是小事,大事上一次又一次心软,最后还是不行。

白嘉轩这个人,胸怀宽广,思虑深远,而且很有计谋。对于该如何说话,白嘉轩心里很有数。

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一个人可以嘴笨,但是不能心里糊涂。拎不清的人,嘴皮子再厉害也没什么用。

有时候感觉自己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时,也可以看看白嘉轩的经历。他心硬,对别人和自己都是如此。打断腰、儿女背叛、妻子去世、母亲去世、瞎了眼……经历很多苦难,也有很多人盼着他倒下,可是他从来没让那些人得逞过。

就像婚姻里,一些关系似乎很难处理好,可是再想想,也许那些关系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呢?一些让人讨厌的话,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如果我们真的被这些东西摧毁了,那岂不是让人得意了?

白嘉轩在被黑娃整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在乎,说权当被狗咬了,人不能和狗计较。生活里也是这样,看透一些人的心思,看明白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想好应对方式,这很重要,但是这不是生活的全部。活好自己的人生,只需要余出一点点精力留给那些让人烦心的事。

再看黑娃,他人生的讽刺之处在于,当土匪都活得好好的,可浪子回头、学为好人后,却加速了他的死亡。白孝文抢夺了他的功劳,他倒挺大度。焦振国明说他不信任白孝文,黑娃却说人家小心眼。后来,小心眼的焦振国逃过一劫,而大度的黑娃却死在了白孝文手里。

黑娃这一生,跟过鹿兆鹏,跟过郑芒,跟朱先生读过书,后来又当了官,他什么都经历过,但是他没有主心骨,总是依附别人,就像变色龙似的,跟着土匪就是土匪,跟着先生就是好学生。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是脱胎换骨。但是环境在变,朱先生自己都不读书了,黑娃却拿读书人那一套来应对狠心歹毒的白孝文,自然是不行的。黑娃以为他变好了就可以了,可是世事复杂,人心叵测,不是变成好人就能一生顺遂的

还有白孝文。白嘉轩后来才知道白孝文的堕落是鹿子霖陷害的,身为父亲的他也后悔过,可为时已晚。白孝文从小被寄予厚望,他很听话,对人心险恶完全不懂,他父亲的那些心计他还没有学会。后来被鹿子霖利用,一个好好的人,成了鹿子霖报复白嘉轩的工具,差点命都丢了。

年轻是好的,可是很少人会告诉我们该如何防备别人年轻时的一时疏忽,可能会阴差阳错,酿成一生的大错。《繁花》里的小毛,年少无知,和有夫之妇银凤在一起过,却不知隔墙有耳,等到事情败露,他母亲让他仓促成婚。婚后,好景不长,小毛的妻子死去,此后,小毛一生都不得志。可悲的是,他到死都不知道当年银凤丈夫和他母亲的谈判,他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永远改变了。

年轻时最怕的就是,像白嘉轩说黑娃那样,“瞎碰瞎撞”,成败与否全靠运气。人生关键的那十几年,太感性,太不理智,把自己完全交给命运安排,可能真的很难过好吧。

其实,读小说,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对书有深刻的理解,才会有那么一些感悟,对生活有点帮助。而对生活有帮助的小说,一般对人性都写得很深刻

比如婆媳关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写出了最残酷的一面,儿媳是否受苦与她本身好不好没关系,有时候只是人在权力之下,恶的一面被激发出来了

还有《骆驼祥子》,当祥子鄙视那些堕落的车夫时,他根本想不到,自己以后也会变成那样。竭尽全力,却还是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人生有的时候真的很残酷。

《一句顶一万句》里,杨百顺对家伤了心,对妻子伤了心,反而和不是亲生的女儿巧玲说得来,结果巧玲又丢了。人生有太多悲凉,可是作者又告诉我们,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人生》里,巧珍被高加林辜负,可是作者依然安排给她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人生不是光努力,光付出就能过好。如果用尽全力还是失败了,那至少不会后悔。但是巧珍的遭遇,又能提醒我们,要善于识人,懂得保护自己,不能把一片真心浪费给不值得的人。

有时候我也会想,需要这些道理的时候,从书里也读不出来,等到中年以后,看着书,这些道理又冒出来了,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可是懂得晚总比不懂要好些吧。

(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