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过就忘?读书无用?别着急,这本书能帮你解决各种阅读问题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让很多人都放下了阅读,拿起了手机。根据国民阅读报的资料显示,在2018年,我国的人均阅读纸质图书量只有4.67本,人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超过20分钟,看手机的时间却有75分钟,几乎是阅读时间的4倍。
这个数据非常惊人,说明了大多数成年人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手机、网络,当然了,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没时间看书,想要什么资料直接在网上找。但事实上,网络上的很多信息都比较浅薄,不具备系统性,无法涉及到事物本质的深层次认知。
培根曾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在此,还是呼吁大家拿起书本来一场深阅读的洗礼,从书中获取更珍贵的知识。
说到阅读,日本作家赤羽雄二就是一个非常爱看书的人。他是一名咨询师,因为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无论多忙,他都会坚持每个月至少读10本书。
尤其是当他在工作中涉及到新领域,或者自己有不懂的地方,他就会去书店买15本相关的书籍回来看,并且会在几天内看完,这样可以让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工作非常有帮助。
为了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保证阅读时间和效率,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技巧,这就是《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的由来。作者在书里主要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如何分配时间,怎样牢记书中的内容,怎样将它实际运用到工作或生活上。现在,我来分享一下书里的几个阅读技巧:
1、成功人士是怎样挤出时间来看书的
2、怎样在短时间内牢记书中内容
3、如何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成功人士是怎样挤出时间来看书的
一谈到读书,很多人都说没时间、忙,事实上,想要成功就离不开阅读。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酷爱读书的书虫,以至于他的父亲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吃饭的时候不许看书;
具有“股神”之称的沃尔·巴菲特每天都要花80%以上的时间来阅读,他还会在每年公开的股东会上推荐书单给其他人。这些成功人士平时工作已经非常繁忙了,但他们还是能够挤出时间来看书,现在,我们来看看人家又是怎样分配时间的。
1、优先安排读书
很多人把读书看成是一种爱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扔一边,除了繁忙的工作,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要忙,就算有业余时间,也是先玩手机放松放松,读书这件事始终会排在最后,感觉它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
在赤羽雄二看来,想要坚持阅读,就必须把读书的顺序提前。想要不断成长、升职加薪,就得坚持读书,把读书看成是一种既重要又紧急、必须要做的事情。
2、创造读书时间
大家都是成年人,白天有很多的工作要忙,想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只能是晚上和休息时间。为了保证这些时间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就要拥有好的睡眠质量。有的人可能会为了读书而牺牲睡眠时间,这样做会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因为当我们打乱自己的生物钟时,就会难以坚持下去,看书的效果也不好,可能你的脑袋都是昏昏沉沉的,没有完全清醒过来。因此,我们要保持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起床时间不变,这样才能把书看进去,坚持下去;
除了这个,还可以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或午休时间,只要你想阅读,再繁忙,都是可以挤出时间的。只要记得,千万不能把读书看成是一种爱好或者消磨时间的手段,要把它视为一天当中重要的一环。
3、限制读书数量
最近几年,突然掀起了一阵速读风,很多人都以一年读几百本书为骄傲,沾沾自喜,好像书读得越多,就越厉害,真的是这样吗?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里提到:30岁前读到300本的,之后每年读50本就可以了,因为你读的再多,付出和得到的效果也会有临界点。
毕竟收集信息的方式不只限于读书,还要与人沟通、将书中的内容进行实践,贪多嚼不烂,要慢慢消化书中的知识,将它转化为自身能力。所以说,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读书过量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怎样在短时间内牢记书中内容
阅读有个大问题,那就是记不住。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叫“读了很多书,但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书没问题,只是你的读书方法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赤羽雄二在书里提到了几个非常有效果的小技巧,可以让我们摆脱看过就忘的魔咒:
1、A4纸笔记的整理
很多人看书都喜欢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这样阅读的速度会比较慢,并不太适合挤出时间来看书的朋友们。作者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里提到了一种新颖的方式,那就是“A4纸笔记”。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做任何笔记,先专注书中的内容。当我们看完一本书后,就准备一张空白的A4纸,横着放,左上角写主题,右上角写日期,在一分钟之内把脑海里想到的所有事情都写上去,相当于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在写的过程中,不用考虑内容或措辞是否合适,直接用自己的话把自己所看、所想的都写出来。
这些笔记你可以在3个月后拿出来看一遍,6个月后再拿出来看,这样一来,你就会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再一次复习了书中的知识,不怕再忘掉了。
2、专注阅读一本书
对于阅读,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喜欢同时阅读几本书,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只是浪费时间罢了。因为当你同时阅读几本书时,很难兼顾这几本书的内容,可能看了这本,就忘了上一本的内容。
这样重复看,很久都看不完一本书,还会产生心理压力,让我们对读书这件事感到厌烦。因此,在赤羽雄二看来,读书还是集中精力阅读一本比较好,要尽量避免没有目的、只是浪费时间的阅读方式。
3、改掉重读的坏习惯
很多人阅读都有个坏习惯,那就是重读。按理来说,普通人读完一本书,2-3个小时就足够了,但大多数人可能一天、甚至好几天都读不完。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重读的坏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总是想着“前面讲什么内容来着,再翻回去看看”,长期以往,怎么会有好的阅读效果呢?
在赤羽雄二看来,想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在阅读之前就要下定决心,绝对不能重读。要有在第一次阅读时就理解书中所有内容的态度。这样不仅能够让注意力集中,还能够提升阅读的准确度。
4、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对于阅读,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特别难啃的书,在翻看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昏昏沉沉,即使勉强把书读完,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对于宝贵的阅读时间和读完的书来讲都是一种浪费。
像这种难啃的书,我们要先想一想读它的目的是什么?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在阅读之前,先想办法让它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做会让我们的专注度和理解程度大幅度提升,关注的内容也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千万不要去读那些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书,那样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何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读书是为了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上,它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当我们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以后,就不能再盲目追求阅读数量了,要开始注重知识的输出。作者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里讲到了几点关于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技巧:
1、输出方式:与他人分享
俗话说得好“闭门造车不如博采众长”,读书也一样,如果我们看完一本书不跟其他人分享,怎么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有没有真正吃透一本书。因为在分享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回答别人的问题,说明自己的阅读质量还不够好。
当我们跟别人分享时,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与他人思维的不同。很多时候,自己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在他人眼中可不是这样的,这种分享方式除了能够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还可以了解自己平时没有发现或者需要花时间理解的问题。
2、输出方式:建立读书档案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后,除了与他人分享读书成果,还要转化为行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读完一本书,就开始读下一本,没有任何行动。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里提到了“读书档案”这个方法。
也就是说,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就要写一篇“读书档案”。这个所谓的“读书档案”指的是:阅读这本书的目的,阅读后的收获、感受,阅读此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3个月后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当我们每读完一本书后都要写这种档案,这也是与提升自我有直接联系的重要内容。
3、输出方式:写作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输出,写作就是很好的一种输出方式。我们在看完书后,就可以在各种平台上写书评,拉近与读者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能得到其他人不同的反馈。
更重要的是,写书评还能够衔接与原文作者、出版社的关系,得到编辑们的赏识,从而获取稿费,或者得到更多的资源。为此,作者在书上提到了一个快速写好文章的模板:先确定一个自己最关注的话题,事先决定文章的提纲,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使用定时器,催促自己完成。
4、半年后重新阅读
德国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如果不主动记忆,只要1天时间就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所以为了牢记书中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反复记忆。对于曾经读过的书,尽量在半年之内重新再看一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牢牢记住书中的重要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一般来说,重读的时候,只读做标记的重点内容和笔记就可以了。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把书读上两遍以后,更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读过很多书,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读书方法有问题。尤其是在职场上,越有能力的人,越喜欢抽出时间来读书,因为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增长见识。
我们要提高阅读技巧,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吸收更多珍贵的知识,希望赤羽雄二的这本《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能够帮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