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生活中的心理学

忆起你是谁?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19人  心罗奇布

1、你是谁?

当你去一家机构办事时,一般保安会问你三个问题。

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这还不简单吗?

回答:我是某某,某某单位的,要去找某人。

其实你回答的只是社会身份的问题,仔细思考一下,

你这个“我”从哪里来?

你是否意识到,“我”和“我的”,只是思想的产物。

保安三问,其实提出了哲学的终极问题。

在西方,有个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伊德先生。

他认为“我”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学说,他认为,人在做决策时,

本性是依据快乐原则的,“本我”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是你不能违背现实的规则,

你需要很理性的遵守社会规则,这就是“自我”,而指导和规范“自我”的,

就是道德规范和信仰,或者是古人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本我、自我、超我”,

这三个“我”就代表自己了吗?

就能说清楚你是谁吗?

不尽然,非也?

我们来看,早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建立了自我的意识,

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自体”,有了自我意识,有了关于“我”的词汇。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有了“我的”体验,

“我的”人生,

“我的”配偶,

“我的”学习,

“我的”感受,

“我的”意见,

“我的”房子,

“我的”孩子,

“我的”名字……

其实,

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我”存在,儿童的“我”,青少年的“我”,

成人的“我”,其实都不是同一个人了。

只是我们心念相续的一个概念“我”。

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重新建构自我而已。

真正的你在哪里?

这就是《六祖慧能传奇》里,

六祖慧能点拨婴行时大喝一声:

“没有你时,你在哪里?”

是呀!没有我的时候,我在哪里?

其实,我和自己的心是在一起的,

心在哪里?

人就在哪里!

你就在那里?

所以,认识你是谁?

势必要认识自己的心!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外无物。

此时你是否已经蒙圈了,

越来越糊涂了,不认识自己了。

2、我是谁?

曾经看到一本书,《灵魂的出生前计划》,

这本书提到了每个人都是围绕一个主题,

在这一世要修行完成的:比如爱、健康、友情、金钱等,

唯有“爱”是破关的密码。

不知道,这是否冲击了你的三观。

当你真正成为你自己的时候,

才会从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

看到本自具足的东西。

我有情绪,但我不是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不是思想;

我有欲望,但我不是欲望;

我有性格,但我不是性格;

我有疾病,但我不是疾病;

我有困惑,当我不是困惑;

我无所不在,我无所不能,

就像电影《超体》里的露西,

给德尔里奥的手机发一条信息,

“我无处不在”。

关于“我是谁”的话题,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

成龙主演的《我是谁》。

还有国内心理专家朱建军教授,

写的一本书《我是谁》。

通过意象对话技术,了解你真正的自己。

忆起你是谁?

还有复旦大学金穗研究项目,

关于“曹操墓人类基因调查的历史学研究”,出版的历史人类学丛书之一,《我们是谁》。

忆起你是谁?

当然如果你有孩子,

陪孩子一起读一读,

绘本的《我是谁》会更有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