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

总结抑郁的新收获

2023-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心理咨询师

盘点一下最近的抑郁时刻,最近的一次,是大姨妈来临前的一天,整个人莫名沮丧,低落,什么都不想干。那一瞬间带来的沮丧,让我感觉承受不住,很累,累得只想摊在地上。

但幸运的是,那天天气晴朗,阳光一照,感觉整个人都恢复了。感觉那是出现的是,抑郁情绪,一时的,当下可改善的情绪。某些瞬间也能让我快速恢复状态。

抑郁的反面是什么?快乐,兴奋,亢奋,还是其他?可能是生命力、活力,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克服困难的自信,可能还包括对生活的热情。能想到的,抑郁的反面,也就这些了。

昨天听说了个消息,朋友的父亲,大概五十岁左右,生病去世了。感觉好可惜,生命易逝,他从工作的地方,回到老家,处理丧葬事宜。

他告诉我这个消息,我遍寻脑海,想怎么安慰他?发现没什么合适的词汇,只能让他节哀。问他怎么样?他说,他还行,不需要安慰。可能男人特别需要强大,不允许在他人面前展现或显露出脆弱。

如何更好地面对丧失?这是一个大问题,一直在探索。突然的失去,关系的断裂,身份的重建,都是挺让人难过的话题。我不知道别人怎么面对,就我观察,大家在哭过之后,又打起精神继续生活,穷人没太多时间悲春伤秋。

他也想,但生活不允许,臣妾做不到。很多抑郁的缘起,是丧失,失去了爱人,失去了父母,失去孩子的身份,失去爱人的身份,这直接让人感觉好伤心。

开始于某种不愉快情绪,但持续或反复五次以上,就是疾病的象征。好像身边也有这类人,看起来好好的,内心里已经崩溃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抑郁是情绪的一种,完全不抑郁的人,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天气有晴天与阴天,世界有阴阳差异。抑郁是人格的侧面,有阳光就会有阴影,没阴影,可能是不存在的。

就像小时候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鬼,就看地上有没有影子。如果影子特别强大,好像也不好。记得日本有个著名导演,有很多优秀作品,特别擅长使用暗示,他拍到水,就是在暗示,某人死亡了。已经总结出规律了。

好像在日本,自杀成了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惯例。他们经常自杀,好像把自杀美化成了一种勇敢、智慧、忠诚、奉献、牺牲等,好像给一件让人不能接受的事,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面纱。

可能就像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一席华美的长袍,下面藏满了虱子。取决于怎么看?我就经常看到美丽与虱子。记得曾看过一本书,讲中国古代史,说断案,一方处于弱势不利局面,只要弱势一方有人死了,就能站在道德制高点,逆转局势。

生命变成了一种筹码,一种转变局势,可以力压别人的东西。还有一次有个记者问经济学家,工厂增加个挡板就能减少车祸事故率,减少人员死亡,只是成本要增加。就这个问题问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的回答是,需要计算。生命也是种成本,也可以计算,这就像现实,冰冷的残酷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清醒地看到这些本身就够让人抑郁了。

一般人,会多少高估些自己,80%的人觉得自己的技术超过80%的人。这中间肯定有误差,有高估自己的成分,而抑郁的人相反,他们对自己的环境现状有更清醒客观的认识。足够清醒,以至于显得有些悲观。

就像最近听到的一本书《正午之魔》,主要内容是抑郁相关内容。在开始写作时,有个选择,是选记录什么?痛苦、不愉快、受折磨的人,那些文学作品中写的内容,还是积极乐观,有强韧生命力对抗抑郁的人。作者选择了后者。

小时候,作者的母亲,生病了,严重的疾病,痛苦不堪,于是选择用自杀结束生命。在作者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致死药物。于是收集了起来,父亲向他索要,说这是给自己准备的。

自杀好像在遗传,在一定程度上给周围人带来负面影响,是个不太好的榜样。

经常在日本小说上,看到某某自杀,主角受他的影响,完成了某种转变。生命在延续继承中,慢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抑郁扮演那种角色呢?

抑郁会直接导致自杀吗?不一定,可能确实痛苦,但不能画等号。可能二者互相影响,又相互独立。这值得深入思考,越认真深入,越能避免非理性的自杀。

我不知道在写什么,写的乱七八糟。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就到这里。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