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每周500字简书电影

宝宝不傻//书评《向前进》

2016-01-19  本文已影响24人  桃酥1618

看《奔跑吧兄弟》对王宝强的印象有点错乱,他不应该是那个倔强的许三多么?抑或是那个单纯的傻根弟弟,怎么在游戏里变得有点“滑溜”呢?可能是我对他扮演的角色代入感太深。

他八岁的时候,因喜欢看电影,看了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他想当觉远,想离开当时年少的生活环境,想去少林寺,八岁的他,居然能想明白,在农村种一辈子地没意思。他觉得自己学了功夫,就不会被挨打了。他觉得去了少林寺,一来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二来有机会去拍电影,圆自己的明星梦;三来就算没成为明星也能当个武术教练养活自己。

最后他软磨硬泡说服父母,如愿以偿进入少林寺,顺利拜师入门,开始枯燥艰辛的少林寺学武生活,在他的世界里,他认为当时的衣食住行已经比家里要好很多。但是想象一下,他当时才八岁,人生地不熟的在并不轻松的类似封闭式的少林寺学武,已是很不易了。八岁的孩子,大部分还在爸妈怀里撒娇,并不会去思考为家里减轻负担之类的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入了少林寺的门,身在少林寺,心却还在拍电影上面打转。

在少林寺的日子,虽然每天的学武有点单调,但好在比较单纯而快乐,他并不放过每个剧组来选临时演员的机会,但是他每次都失落而归。

十二岁进了武僧团,他的内心并不满足武僧团的生活。六年后,是去是留,他心里早有的答案。不过他的答案是在六年后回了一趟老家更加明确。

八岁他第一次决定去少林寺的时候,父亲说:“去吧,有个孩子在外奋斗,也有个盼头。”六年后,快十六岁的他,决定去北京,父亲说:“去吧,也许出去能混出点事儿。”除了父亲,其他的亲戚包括最疼他的母亲,一致反对他去北京。他辞别这些善意的惦记,一意孤行,执意去了北京,闯天下。

十六岁的他,在北影厂门口,开始“等活儿”,开始漫长的群众演员生活,未成年的他,连温饱都难解决,在工地搬过砖头以挣微薄之利;为了一个无名角色,徒步去见导演;为了生存,在梯子上真摔做替身;为了不使自己忘记来北京的目标,在墙上一遍遍的练习自己的名字。

他傻、他偏执、倔强。他遇到了幸运神李杨。因一个河南戏校的学生准备考试加上老师反对没有时间演《盲井》里“元凤鸣”的角色,他被意外选中。李杨导演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在北京“流浪”的孩子。他在李杨导演身上,看到了电影更深层次的意义并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拍摄那部戏,因剧情需要,因导演严谨,环境很恶劣,在井下最多的时候拍摄长达三十小时,女主和其他演员在一次塌方事故后落荒而逃,他没有走,因为他坚信,李杨导演是个好导演,虽然电影不一定能卖个好票房,但是对于他来说,是唯一一次也可能是仅有一次的机会。

如果当年那个戏校的孩子没有去准备考试放弃这部戏,如果他当年没有被导演选中,如果《盲井》不被欢迎,他可能就落寞的回家种地去了。那我们就不知后面的傻根和许三多的扮演者是不是这样深入人心了。

有人说他是幸运儿,能遇到人生的伯乐。看完他的自叙奋斗史,脑海里总是在想一个画面,在北影厂的门口,还有多少个王宝强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在现下的社会,想进娱乐圈的人太多太多,他是幸运的,幸运的背后,也是他应得的。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坚持努力地付出。就像李杨导演说的,可能你坚持下去也得不到什么结果,但至少你有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爱默生说:“如果一个人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才能,并且一直坚持,那整个世界就是他的。”王宝强,你是好样的。你傻吗?你不傻。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心里透彻的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