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聊聊中小学语文教育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5人  沉思的君君

    昨天正好有机会听了一节针对中学预备班学生的语文课,主讲文言文,老师水平不咋地,一众学生听了云里雾里,各种语法都不理解,很显然都是怕老师问到自己所以拼命盲从点头,假装自己学会了。

    我想来到简书的朋友很多都是对文字热爱之人,暂且在此聊聊自己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看法,望与诸位交流。

    回顾我少时读书经历,再重新总结后,我的理解是,文史素来不分家,学习语文,一定要和历史放在一起看,针对从古到今的时代变迁,到语言习惯的变迁,列举不同朝代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然后将其通读。诚然,因为年龄的关系,中小学生很可能看不懂年代久远的文言文,但是没关系,起码可以以一些通俗易懂的意思表达,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文章的大意,毕竟古人读书科考,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明理”。而我们所要培养的,无非是孩子们不再怕看到古文而已。

    我少时有几册又爱又恨的书,爱是因为它们给了我极大的全局系统观,恨是因为其中谬误不少,而年少时所形成的固有偏见则太深,以至于之后我不得不花好多年时间来纠正这些理解上的谬误。但是托它们的福,也正因此,令我对这些细节至今印象深刻。

    比如《上下五千年》,比如《东方小故事》,这类少儿读物,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但是缺点是编撰者往往有个毛病,很喜欢强加一些自己的观点在最后结尾,造成意识形态上的导向出现偏移。殊不知千人千面,小朋友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旁征博引中,才能明白这世上并非唯我独尊。例如周处除三害的故事,结局皆大欢喜,周处杀虎斩龙,又改了自己为祸乡里的毛病,但若是通篇读来,再细细一想,诓骗他去涉身险境之人难道就是好人圣人了吗?岂非藏了暗害他性命的心思,又怎能是真君子?若他当真为百姓除害而亡,未能再回来,多少也算为百姓作了极大贡献,众人不慨叹也便罢了,难道还真要庆祝他的死亡吗?

    古时话本亦有古人评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例如《封神演义》评注中有说云中子明明发现妲己是妖物,去了纣王殿中,收妖于他而言不过是顺手的事,可他却非要舍近求远墨迹一番,令纣王挂把桃木剑在宫中,之后妲己病弱,借娇嗔巧言令色,使纣王取下桃木剑,继续为祸朝野。此后恶行更甚,诸贤良受难,与此一举莫无关联。

    学思而敏,少年人的想法也许有所偏颇,但却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部分,好过只听人讲道理而摒弃自我思考,宛若拾人牙慧。

    些许浅识,望君一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