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的几个坑,我们正在经历 ——关于能量和工具的感想
复盘的几个坑,我们正在经历
——关于能量和工具的感想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复盘,指的是从过去的工作中进行学习,通过对经验的总结,提升能力,实现绩效的改善。近期东富龙各部门在“绩效复盘”工作中,发现复盘这一方法工具,在使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结提炼如下:
一、 对别人的事情进行复盘。
复盘的本质,就是每个人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中进行总结、学习,所以我们没办法对别人的事情进行复盘。通过搜集各种信息,对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进行研究、模拟或者推演,从而获得启发或借鉴,这种方法叫做“案例研究”。虽然我们也能从案例研究中学习,但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不管案例写得多详细,都很难还原事实,也没办法复现当时的情景,从而不能让人完整地进行复盘。
华为公司为什么推行“自我批判”?因为批判他人是人性,人人都会,找我批判就是反人性。自我批判就是撕开自己伤口,暴露在阳光下,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分析、总结,并邀请他人一同评判、监督!
二、为了证明是自己是对的,造成了争辩、冲突。
人性的自恋,在复盘过程中暴露无遗。自恋,就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我是对的;二是我比你强。展示自己所犯的错误,本身就不容易,更何况要评判、分析。
在复盘过程中,参与人员若不能完全从自恋状态,到开放状态,那么复盘的效果是绝对不能保证,复盘的目的是让个人或团队从实践中学习,从中总结/萃取出理论、工具、方法论,从中总结出教训/“坑”,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复盘过程中,不开放自我的边界,全情投入其中,尊重他人观点、尊重事实,那就会有选择性地发现材料、找到证据,进而产生争辩、发生冲突,那么你的能量全部用在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行为上,用在争执和冲突上。
三、 很多人把复盘当作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回顾,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制订行动计划。
不能把复盘和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混淆起来,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目的不同,复盘的目的是从经验中学习,虽然学习也包括解决问题、改正不足,但这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大多数复盘都需要超越问题分析与解决,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从广度上看,不仅要从失败或者问题中学习,也要把握对学习最有价值的点,包括亮点或者成功的做法;从深度上看,复盘不只是解决问题、改正不足,也要深入反思,举一反三,找出本质和规律。
第二个原因是,如果将两者混淆,会带来“副作用”。在复盘时,只关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可能让人过于关注工作任务或者问题本身,削减了反思和学习的成分,达不到复盘的效果。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推进工作,那就可以不做复盘,直接采用现有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相反,如果你希望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能从中学习,提升能力(个人/组织赋能),就不应该只关注问题或任务,而应该通过复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让我们再次回顾复盘的逻辑和步骤。
一是回顾、评估。不仅要梳理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也要回顾预期的目标、策略打法与计划。然后,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评估,找出一些有学习价值的差异。
二是分析、反思。通过对比发现差异之后,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找到关键因素,才能形成经验或教训。
三是萃取、提炼。找到根本原因之后,就要思考一下,从中能学到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这类事件的一般规律?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值得继承或者推广?哪些做法是无效的?这是一个抽象概念化的过程,这里要做到适度,既不能完全“就事论事”,没有提炼;也不要“过度拔高”,将实践经验概括为普遍适用的“道理”或原则。
四是转化、应用,也就是用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后面的行动。你可以看看需要开始做什么、停止做什么,以及继续做什么?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试点推行复盘工具的过程中,我感受最大的是两点:
一是我们的能量运用的区别:你投入程度越多,收获越多,最低层次是情绪的宣泄,更高层次是获得同事、领导的谅解,更高层次是能从复盘中学到东西;
二是我们对待工具的态度:你相信工具的力量吗?方法技能是经过前人无数次的萃取而形成的方法论,当我们找不出更好的方法的时候,是不是学习、借鉴一下?研究方法技能背后的情境、场景和背景,先僵化、再固化、最后优化(迭代)。才能有真知、真行,乃至知行合一,最后完全掌握方法技能,并能有所创新,灵活运用。
人力资源部 高伟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