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14)——负面偏差:那么,今天有好事发生吗?

2023-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佑暖儿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你所认识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01 “半杯水”的故事——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反应

我记得在初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一个“半杯水”的故事:桌上有只透明的玻璃杯,杯子里有半杯白开水,走过的人停住脚,有人看到的是杯子下半部的白开水,认为杯子是半满的,非常高兴:“哇塞,还有半杯水!”;有人看到的是杯子上半部的空间,认为杯子是半空的,非常悲伤:“哎,怎么只剩半杯水了呢?”

不论这杯子里的水是半满的还是半空的,事实只有眼前这一个,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杯子是半满的”与“杯子是半空的”,从数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不同的表达内容体现出的是说话人的思维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

02 比起“患得”,我们更加“患失”。

社会心理学家Alison Ledgerwood 提到她自己的情绪变化,并用一张漫画图形象地表示:“当一篇文章通过审稿时,我迅速到达了兴奋的顶峰。接近午餐时,我回到了基准线状态。几天后,一篇文章也许被拒绝了,我很难受,并等待这阵糟糕情绪的结束。但是不知怎么地,我就是停不下来地想着这件事。更疯狂的是,即使第二天另外一篇文章通过审核,我本可以高兴起来,之前文章收到的烦人的拒绝也始终在我脑海中徘徊。 ”

对于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某一天里其实发生了很多值得高兴的事,比如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名次和奖品,但是却因为那天和男朋友吵了架,心情变得很糟糕,以至于那几天的心情都变得非常抑郁、低落,似乎忘记了那天发生的好事。

接下来,请你在下面这两种情况中做出选择:

试验1:

A.100%的概率可获得50万;

B.50%的概率可获得100万。

试验2:

A.100%的概率损失1000元,

B.50%可能性损失2000元。

在试验1中,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会选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而在试验2中,大部分人会选B,说明人们是风险偏好的。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试验中的两种情况不论选哪个,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不同的描述中带来的不同的直接认知上,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就好像,路上捡到了一百块,然后再丢了一百块,你的心情一定比原来更糟糕。

面对“得”,我们更在乎“失”;比起“患得”,我们更加“患失”。诺贝尔获得者卡尼曼提出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03 “坏”比“好”更强大?事实确实如此

在2000年的时候,David Myers对于心理学摘要上做了一个搜索发现关注愤怒、焦虑、抑郁这些负面的心理的研究是关注喜悦、快乐、生活 满意的这些正面的心理的研究的14倍。

网络媒体正是利用人们对负面情绪的关注来扩大传播力度。比如早年出现的一篇文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流传很广,引起很大关注,说的是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的故事。然而事实上,能够套现15亿的人在全中国也只有零星的少许,不能代表任何一个同龄人的群体,人们一旦看到此类文章就更容易受到焦虑、担忧、嫉妒等负面情绪驱使而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和转发,而媒体正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一特点,夸大事实真相,断章取义,放大舆论效应,吸引眼球,赚取流量。所以,请你在以后看自媒体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多加注意,不要被文章引发出的负面情绪过度裹挟。

这些现象和人们的直接思考方式都是正常的一种心理思维方式,古语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的也是对负面事件的传播力度比正面事件更多,负面事件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把它叫做“负面偏差”,并指出负面偏差以下四个特点:

1、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

2、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更大。

3、坏行为比好行为更影响关系。

4、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痕迹更深。

近几年信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传播效应非常显著。很多人因为各种负面事件在网络舆论的轰炸中受伤,甚至不堪舆论重负而选择了轻生。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保你平安》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映射,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当前社会中的舆论暴力。该片是一部借助普通人的故事,展现网络暴力的可怕与维权的艰难的影片。电影中,男主角魏平安是一个中年落魄、靠卖墓地为生的“人生失败者”,他的客户韩露因病去世,临死前,韩露把自己所有存款捐给福利院。然而,韩露“入土为安”后,却卷入一场网络暴力风波。因为一句谣言,借助网络的力量,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为给客户寻求一个真相,还客户一个清白,魏平安历经千辛万苦去寻找造谣者,却又成为网络谣言的新主角。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魏平安找到了谣言最初的出处,真相却让人啼笑皆非:一个网友为了获得流量免费阅读9.9一章的小说而编写了一句谣言。最终,造谣者也仅仅被行政拘留了几天,但对于逝者所做的好事、对她的好印象却也很难弥补回来了。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那些对自己说话不负责的人,出于一己私利,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造谣,将他人推上舆论的风暴中心,造成重大创伤,而自己却若无其事地成为了这场风暴的看客,津津有味地看着这场越袭越大的风暴。今年,著名主持人涂磊遭受无妄之灾,尽管在警方的调查下还涂磊清白,但对于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和伤害却仍在持续。因为一个精神患者的几句话,他成为争议焦点;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前,自己正常的生活被打扰;终于到最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结果遭受的还是质疑。他说:“一个被污蔑的人,要想尽办法,耗费时间和精力,饱受压力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那些污蔑者轻轻松松一句话就可以把你推入生活的困境、舆论的漩涡,饱受精神的折磨和指责。”

借用去年大火网剧《开端》中的一句话:“网上那些人,他们只会在目己的认知范围加道德标准下去评判别人。他们只相信目己看到的,很少有人会真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04 纠正坏印象——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一次是贼,终身是贼吗?

《去有风的地方》中的谢强原本有一个好工作,是给仓库当保安,但是后来认识了一些闲散人员,在他们撺掇下,他学会了监守自盗,偷了仓库的电缆钢筋当废品卖。等到案发的时候,涉案金额已经达到了几十万,谢强被判入狱。 后来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把谢强当成了反面例子。甚至当谢强出狱后,在家里大摆筵席挨桌敬酒时,也仍然在被乡里的长辈们教训,让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是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改邪归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我们为了纠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好印象到底有多难呢?在众人眼里,尽管谢强已经出狱,经过了教育,但是大家心里对他仍然有所警惕,只要以后村里再次发生了盗窃案,人们第一个怀疑的,肯定是谢强。之后的生活他过得非常小心,找到了谢之遥,希望将来可以在民宿找一份工作,一边赚钱,一边照顾自己的父母,安稳生活。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到的周处。原文是这样的: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日:“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周处原本受他人厌恶是因为他”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他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 也就是属于损害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类人,但并未做出杀人放火等伤天害理之事。而当他得知众人对他的评价后,“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有传言称他在搏斗过程中死亡,众人非但不感到惋惜、感激反而相互庆贺——猛虎、孽蛟、周处这三大恶霸同归于尽了。试想,当他为村民殊死搏斗、斩恶除霸时,人们仍然认为他还是以前的恶霸,这难道不悲哀吗?周处仍然没有放弃,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发奋图强,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重用,并且一直是个忠臣,“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直到最终战死沙场,人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孔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一个人要纠正从前自己做过的坏事后所留下的坏印象是可能的,更正以后的自己会得到别人的敬仰,但是在那之前,他要为此付出更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他可能需要做出2件甚至更多的好事才能挽回人们对他的印象和评价。

对此,卡尼曼也进行了研究:人们在心理上的得失感,和实际上的得失感并不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而是一条边际递减的曲线。也就是说,我得到10万块钱的开心程度并不是得到1万块钱的10倍,同样,损失10万块钱的难过程度并不是损失1万块钱的10倍。另外,你注意到了吗?表示损失这条曲线的斜率与获益的斜率并不是相同的,损失的曲线更为陡峭,这表示什么呢?当你获得10万块钱的开心程度与你损失10万块钱的难过程度并不是同等的,明显是损失10万块让你更为难过。这也非常符合常理——坏事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更大。

05    亲密关系中的负面偏差

夫妻关系中也如此,心理学家Wills等人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调查夫妻之间的互动和婚姻质量的关系互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结果发现在婚姻质量的可解释变异中,那些正面互动的影响只占到25%左右,而负面影响的占到了65%左右,也就是负面互动对于婚姻质量的影响远远大于正面互动。他们还发现,当一方做出负面的行为,另一方也可能同样做出负面行为,相关度达到0.6左右;反之,当一方做出正面的行为,另一方却不太可能同样做出正面行为,其相关度只有0.3左右,还不显著。也就是说,当一方做出了正面互动,另一方面同样做出正面互动的概率很小,甚至可能无动于衷;而负面互动会比正面互动发生得更快更加频繁。那是不是这些行为反应中负面远远多于正面呢?其实恰恰相反,夫妻之间的正面互动的行为和情感反应都是远远多于负面的,大约是负面的3倍左右,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不如负面的互动。所以,坏言行比好言行更能影响亲密关系。

John Gotmen对夫妻进行了十多年跟踪调查的研究表明, 提出幸福夫妻之间的正负交流比例是5:1,而离婚夫妻是在1:1以下。也就是说,如果一方说了一句负面的话,那他需要说5句正面的话才能抵消对另一方造成的伤害。在婚姻的头两年,夫妻双方对彼此表达出的负面情绪的强烈程度预示着他们此后是否会分道扬镳, 以离婚告终的夫妇在结婚前两年表达出了更强烈的负面情绪。

06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困在负面情况里?

事实上,许多复杂的影响都可以用这种“负面偏差”来解释,即负面事件对我们情绪的影响比正面事件更为强烈。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困在负面情况里?罗伊·鲍迈斯特提出,这是因为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痕迹更深。当我们碰到一个负面刺激时(如果此时有脑电图扫描我们的大脑),会发现大脑会非常快地做出反应,并且产生的波更高,留下的记忆更深刻。

电影《头脑特工队》就用拟人化的方式表达了大脑情绪反应的过程,把看不到的思维情绪用视觉的样子呈现出来。其中隐藏在莱莉脑中的五个情绪小人分别是黄色乐乐、蓝色忧忧、红色怒怒、绿色厌厌、紫色怕怕。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控制台,哪个情绪小人进行控制,我们就会表现出什么情绪。这五个小人中只有乐乐是正面情绪,其他四个都是负面情绪,并且这四个小人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也最强烈,也就是说我们的负面情绪总是可以被负面刺激一触即发、一点就着。事实也是如此,由负面情绪所唤起的脑区要比快乐大得多、程度高的多。

另外,我们描述积极情绪,只有“乐”,而对负面情绪却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面对不同的负面事件我们会做出不同的负面情绪反应。比如,当碰到了有人抢劫,我们会感到恐惧;当自己表现不佳时,我们会感到忧伤;当自己的东西被偷了,会感到愤怒等等;甚至我们还会在一件事情中综合表现出多种负面情绪,比如当你受到他人的侵犯时,你不仅仅会感觉到恐惧,还会表现出愤怒、厌恶等等。这些不同情绪的反应有利于我们生存,本能地做出相适应的行为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同样,我国早在《礼记·礼运》中就有了对人类情感的描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弗学而能”,说的是人类生来就厌恶损失、对负面事件高度敏感,这种心理早就被写进了本能,而这也是一种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稳定事实。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在我们的祖先中,有那种负面偏见的那些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鲍迈斯特表示。人类天生就会寻找威胁,婴儿在仅仅八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比一只较为友善的青蛙更急切地去看一张蛇的图片。 到了五岁时,他们已然学会了更重视愤怒或恐惧的面孔,优先于快乐的面孔。

比如,在远古时代,如果一个人发现有一棵果树,那么他只要开心地饱餐一顿就可以了,会非常快乐、满足,并且他还得时刻保持警惕,细致辨别周边的声音,当听到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时,他可能会立即收起正在享用的美食,转而感到害怕或愤怒,做出“战”或“逃”的反应。但是如果此时他全然忘我地沉浸在享受美味中,那么他可能发现不了躲在不远处草丛中的老虎正在对他虎视眈眈,接下来他自己极有可能成为老虎的“盘中餐”了。尽管吃到食物,能让我们开心,但是相对于自己饱餐一顿来说,老虎的存在显然对他的生命威胁更大,并且是非常致命的,后果也是不可逆转的。

所以,人类的大脑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进化,以保护我们的身体、维持我们的生命,保证我们的生存和繁衍, 并且它还有三套处理新发危险的预警系统。古老的基底神经节系统控制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边缘系统触发情绪来应对威胁,以帮助我们理解危险,更现代的前额叶皮层则使我们能够在面对威胁时进行逻辑思考。因此,可以理解为负面偏差的存在是给了我们一把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有力武器”,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基因。

另外一个原因,是人类大脑处理的限度。大脑一次只能有意识地处理少量信息。据估算,人每秒约处理4000 亿bit的信息,其中只有2000个bit 的信息是有意识加工的,也就是能被我们注意到的信息。由于大脑能够处理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这会导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经常会产生偏差,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这其中也包括负面偏差。我们的大脑总是提醒我们:注意有没有人害你!注意身边有没有危险!注意会不会被车撞到!这会让我们紧张地留意周边环境有没有坏人坏事坏信息,而很少关注到好人好事好信息,有时候哪怕发生了一些愉快的事,也会被我们过滤掉。

就如鲍迈斯特说,在最开始关注到问题的存在,可能是一个好策略。“首先要消除负面因素、解决问题。本质上来说,就是先止损。”但是,尽管聚焦于负面因素或许能在极端情形下确保我们安全,负面偏见在日常生活中仍可能无济于事。 鲍迈斯特认为,除非我们学会克服负面因素带给我们的过分强烈影响,否则它始终会扭曲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我们应对世界的方式。

07 提醒幸福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困在负面情况里,而且还不容易发生转变。

Alison Ledgerwood 与她的同事进行了一组实验:他们告知实验参与者,此实验有关于一个新手术。然后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对于第一组参与者,强调手术的正面效果。即其有70%的成功率。 而对于第二组参与者,强调手术的负面影响。即其有30%的失败率。手术步骤完全相同。他们使这些参与者的注意力放于“杯子里有水的那一半”,或者“空着的那一半上”。也许并不奇怪,当人们得知手术成功率为70%时,他们会肯定这个手术。如果他们关注于30%的失败率,则不会接受这个手术。但是研究人员随后告知第一组实验者,“你们也可以认为手术有三成可能失败。” 他们改变了想法,不再倾向于这个手术。当然他们也告诉第二组实验者,“你们也可以认为手术有七成可能成功。”与第一组不同的是,他们保持了原有意见,他们似乎从始至终都在一开始的损失框架下思考。

这也说明,一旦我们从损失的角度思考, 这种思维模式更容易长久存在, 也更难被改变。从好到坏很简单,但从坏到好的转变就会难得多。 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  

有一个故事你一定听过: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老太太左右为难:晴天,担心开伞店的女儿的生意不好;阴天,担心开洗衣店的女儿的衣服晒不干。有一天,有人劝导,老太太你好福气,下雨天,你开伞店的女儿生意好,该高兴;天气好,你女儿的衣服干得快,也该高兴。对你来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呀。老太太想一想,也真是这样,心情顿觉好多了。

在这里,我还想分享一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我依稀记得去年参加考研时自己的情绪转变。当我已经顺利完成政治、英语前两门考试,到了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身心已经感到非常疲惫,加之专业课满分300分,是所有考试科目中的重中之重,对自己也是有了更大的期待和要求。专业课答题时需要书写的内容非常多,我希望尽可能全面地写出我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进行相应地拓展,丰富答题内容,另外也适当放慢些写字速度,让卷面更加整洁。但是也因为这样,耗去了很多时间,原计划是20分钟一道题,但是过于追求答题完美,直到还剩30分钟的时候,我往后翻了翻卷子,除了正在完成的题目外,竟然还有最后压轴的3道论述题没有写!我当时一阵冷汗直接冒上来,手心突然就出了好多汗,完全失去了刚刚答题的从容状态了——当时我的直接想法是:“只有30分钟,我可能连题目都做不完!”于是,笔下的字也开始“飞檐走壁”,脑子有那么几瞬间提取不出本来能提取的信息——我慌了神!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停下笔,很清楚地告诉自己:“别怕,我还有30分钟时间,加快写字速度,保证10分钟一道题,完全来得及!”我竭力让自己的情绪状态恢复冷静的同时加快手写速度。我不断告诉自己:“我还有30分钟!我能完成!我必定完成!我只需要加快写字速度。”很快,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住适当的紧张感。是的,我一直都在写,直到停止答卷的铃声响起。收起笔的那一刻,我发现我的手还在抖动。但是,对于最后这30分钟的情绪状态调整,让我非常满意,最后我以专业课258分、总分399分的成绩被北京语言大学所录取。

事实上,像这样采用一个新的角度,积极的或者起码是中性的,来看待你本来的那件事,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的过程就是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需要我们通过刻意努力才能达到的。

08 练习积极面对

最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李欢最近很沮丧,一连串的打击让她觉得人活着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先是在公司进行的升职考核中,李欢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却被一个公司某领导的侄儿占据了她梦寐以求的职位;后来苦追自己三年,已经向她求婚的男友忽然提出了分手,说是他另有所爱了。职场失意本来心中就郁闷,李欢没想到自己竟然情场也失意了,顿时觉得人生没了追求,于是向公司的老总请了一周的假,打算躲起来疗疗伤。

一天傍晚,她正在家附近的广场上转悠,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子拿着粉笔在地上不停地画着笑脸。于是她走上前去,问那孩子为什么画那么多笑脸。孩子说,老师曾经说,要是不快乐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画个笑脸,那样就会快乐。刚刚妈妈和爸爸吵架了,所以他画很多的笑脸希望爸爸和妈妈快乐!李欢忽然想开了,她假期还没结束就回到了公司,一改之前的沮丧,又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职场精英。

通过刻意练习来训练你的思想更积极正面地思考,有意识地扭转我们惯有的负面偏差。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有一项研究表明,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写一写你想感谢的事情, 就能明显地提高你的快乐和幸福感受,以及你的健康,也可以复述好消息并与其他人分享来传递幸福。 

另外,我们也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幸福档案。收集积极的材料并放到醒目的地方来提醒自己,比如亲朋好友的照片、曾经取得的成绩、美好的回忆、自己所憧憬的未来、喜欢的诗词歌赋等等,将你最珍视的最喜欢的最快乐的时刻保留在生活中各处,让它们时刻提醒自己曾经幸福的点点滴滴,时刻被幸福、爱、期待、愉悦等积极情绪包围着,当你每次见到它们,你的心中会泛起暖暖的光——暖洋洋亮堂堂。

就像毕淑敏在《提醒幸福》中说道:“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陪伴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心若一直停留在过去,那么人生便永远会停滞不前。人生多也不过百年春秋,若在失去的东西上白白浪费这许多美好的时光,那么人生有多少光阴都虚度过去了,那样痛苦和懊恼的时间便也会加倍延长了。

所以何必”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当牛奶打翻之后,你不该哭泣,而是接受这个现实,然后再倒一杯牛奶。失去的就是失去了,时光不会倒流,前一秒发生的已经发生了,若你为这一秒的失去而浪费数十年的光明,那么实在是太不值得了。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只有接受事实,丢掉那些痛苦和苦恼,才能更好地去迎接新的朝阳。

那么,今天有好事发生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