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

2022-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曦花宸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法>罗曼·罗兰

极致行动

书籍总是能带我们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别人的行动也是我们的旅行目的地。

司马迁当年读孔子留下来的书说自己:“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越是读孔子的书,就越觉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历历在目。我虽然做不到,但是我很向往啊!

我们普通人意志有限,资源有限,秉赋有限,所以行动能力也有限。但通过阅读,我们能够看到那些超凡的人是怎么度过此生的。

先要强调,看到他人的行动方案,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照着做,非常之人有非常之行,很多时候看看就好。

当年我读李佩甫的小说《城的灯》,就被其中的一个行动惊到了。

首长们白天一天都在看训练,到了晚饭后才开始听营里的汇报。不料,营长的汇报刚开了个头,突然就停电了。会议室里一团漆黑,这像是上苍赐给他的一次机会,就在两三秒钟之间,只听“嚓”的一声,文书冯家昌划着了第一根火柴,接着他随手从兜里掏出了一根蜡头。点着后放在了廖副参谋长的面前;而后,他又掏出了第二个蜡头,点着后放在了团长的面前;第三个蜡头放在了桌子的中间……再后来,他从容不迫地退出了会议室,大约一分钟之后,两盏雪亮的汽灯放在了会议桌上。

营长,汇报完工作的时候,一屋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廖副参谋长的指示。可廖副参谋长什么也没有说,他就那么昂昂地坐着,片刻,他突然伸手一指:“喂!小鬼,你叫什么名字?”

冯家昌精神抖擞地站起身来应声回答:“到。”接着,他上前一步对着廖副参谋长敬了一个礼,说:“报告首长,独立团一营文书冯家昌!”

……

接下去决定他命运的时刻,到了廖副参谋长扭头看了看,坐在他身边的团长,说:“这个人我要了。”

——李佩甫:《城的灯》

一名文书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裤兜中随时装着三节蜡烛头,一盒火柴,就是为了等待首长开会时突然停电的机会。蜡烛头一旦用上了,首长一旦被触动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也就到了。这是在博多小的概率?这是埋藏了多深的心机?这是面对着多大的人生压力?

看完这一段,我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服气!

我生性不可能为这么小概率的事件做如此长期周密的准备。心机不够,心力也不够。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生在职场周围,有这样的人,我败下阵来,一点也不冤。

但这个故事还是教会了我一件事:要驱动他人做一件事,说服和恳求都没有什么力量。更有效的做法是,在对方的情景里植入一个因素,让对方看一眼,就能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接受了关于破伤风风险的普及教育,教育目的在于要学生知道区卫生中心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听完课之后都说他们计划去接种疫苗,然而结果只有3%的学生去卫生中心接种了疫苗。

另外一组学生听了同样的课,课堂上老师还发给了学生们一张校园地图,地图上用圆圈标出了卫生中心的具体位置,通过这些助推因素,有28%的学生最终出现在了卫生中心,并接受了疫苗接种。

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组学生都做的仅仅是一点的工作,最终第二组学生的疫苗接种率竟然是第一组学生的9倍,这足以说明引导因素的潜在威力。

——<美>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助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世上的很多“狠人”。比如多年前读《奇特的一生》,我知道了,苏联学者柳比歇夫。柳比歇夫一生成就卓越,在生物学,数学,农业学,遗传学,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历史,宗教,政治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一生写了70多部学术专著。支撑这些成就的是吓人的工作量和吓人的知识量。

一个人怎么能在短短一生中取得这么多成就?柳比歇夫的秘密是对时间的超强控制。他永远知道当前是几点钟,以及做一件事情已经花了多少分钟,他还知道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到底能干多少事,哪些工作方法最适合自己。

为了找到最佳的时间运用策略,他从1916年开始记录观察自己对时间的使用,前后坚持了56年,从未间断。

请注意,他对时间的记录是以分钟为单位的,你随便问他,这56年间,哪一年哪一天的哪一分钟你在干什么?他一翻记录就能告诉你。后人把这套方法称为“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清单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娥的报告——1小时5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45分
——<俄>格拉宁:《奇特的一生》

这样对待自己,是不是很残酷?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并非如此。以1938年为例,这一年,他写了552页的学术著作,但与此同时,他还读了各国文艺作品9000页,花了247个小时,而且他每天要保证睡十个小时。

更有趣的是,柳比歇夫一天工作的时间一般也就四五个小时,他认为,如果工作少于四个小时,那么证明今天的工作没有达到效果。但是如果多于四个小时,工作的效能又是下降的,还不如用来休闲,娱乐,通信,写信,交流,甚至睡觉。这个数字会不会让每天必须工作满八个小时的上班族汗颜?

这样的人,我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也不可能望其项背。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启发——

所谓优化,就是对事物进行量化管理。没有量化就没有优化可言。一个文科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个道理,并不容易。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到处都有这样的狠角色。比如在《生活黑客》这本书里我还看到:

有人为了集中注意力,专门雇一个人盯着自己——如果自己有走神偷懒的情况,对方要提醒;如果自己不听,对方就直接给个耳光。

有人为了节省精力,特意雇了一个菲律宾人,每天准时打电话提醒自己剔牙,省得他自己操心这件事。

有人为了挤出更多时间,研究了一种“多相睡眠法”就是把一天分成很多段,比如六段,每段为四个小时,每两段之间睡20或者30分钟。这样算下来,每天只需睡2到3个小时。

他们的做法让人惊叹,效果存疑,其中大部分并不值得效仿,但即便如此,我们也看到了人类这个物种的行动极限。他们是这个世界壮丽奇瑰的一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