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术墙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学生学术墙

原文链接:笔记资料完整版PDF免费下载https://mp.weixin.qq.com/s/ERDQoHIh6zpzoNagX5i2Dw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 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 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 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 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 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 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 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 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 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 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 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 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 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 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 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 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 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 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 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 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15.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 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16.设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 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 17.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8.社会问题: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 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19.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 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20.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 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21.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上和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22.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 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社区组织的核心 是把社区中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解决社区的问题。 23.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24.社 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种积聚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2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 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6.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 反应。

27.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 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 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 分。

28.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 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 接影响。

29.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 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 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30.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 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1.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社会学中的社 会组织是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群体。

32.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 和文化因素。

33.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 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 度。

34.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 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35.社会流动: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 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36.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 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 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7.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 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38.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一种意愿标志,例如:声音、语言、文字、 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

39.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帕克认为, 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40.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 的力量。

4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 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42.社会地位: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 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43.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由于 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 动。

44.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 动区域。

45.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 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46.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 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它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 法。

47.冲突: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表现为从争吵到战争等不同 程度的形式。

48.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 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49.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 被称为偏差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

50.本能: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51.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52.合作:是不同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53.民族性:长期生活在一定民族环境中的人,他们的个性中体现这个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点, 这就是所谓民族性。

54.邻里:是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 的小型群体。

55.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

56.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 的社会过程。

57.社会秩序: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 衡的状态。

58.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 非曲直之评价。

59.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 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

60.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以维持生活的活动。

61.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依附性和建设中国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 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64.全球发展理论罗马俱乐部把全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的全球系统观点,极力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 事复杂的定量研究。

65.后工业社会: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这一名称,提出了他对 未来社会的设想。66.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 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

67.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 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 保障制度。

68.社会趋同论:趋同理论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来的。他的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 经济正逐步背离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正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这两极 对立面的运动,每种制度都吸收另一种制度的某一些因素,两种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69.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 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70.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71.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 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的特点是: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传统农村社区的 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72.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结果 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7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 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4 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