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其居《道德经》5-80
从前不懂为何“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天有些顿悟。
人普遍的梦想都有共同的一条:环游世界。问题是,并没有多少人有生之年有机会有条件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去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所以我们把环游世界的梦想凝结成一个丐版的行为:旅游。用一段时间去环游世界,短暂的出逃之后,各回各家,继续搬砖。
为什么要出逃?看看世界是一个理由,但更多人并不是,旅游不过是换个地方呆着,做同样的事儿,吃同样的菜,出去旅个游带着老干妈和自己的枕头。旅游,不过是你来我这里,我去你那里,我们各自是各自的诗和远方。
究其原因,其实是一个不堪承认的真相:我们都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并不满意,需要用出逃换个地方喘口气,只要不是自己的地方,就是诗和远方。否则,看看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来我们所在的地方摆拍,发花痴的?别人也是一样看我们:有什么好的,大惊小怪。
倘若大家都对自己所居住,生活的地方满意,自己所在的地方即是天堂,吾心安处即是故乡,又何必劳心费力去出逃呢。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因为我们都对自己的地方无敌满意,根本不需要离开去往他乡。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如何实现?
风水轮流转,现在很可能就要实现了,小国寡民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曾经生活,长大的故乡吗。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解】
使国家小一点,使百姓的数量少一点。即使拥有种类繁多的器具也不愿使用,同时让百姓爱惜生命而不必往远处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但没有必要乘坐;虽然配有兵甲武器,却没有机会使用,使百姓恢复到结绳记事的境况,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操劳。
百姓都对自己所拥有的丰盛食物满意,享受;对自己穿着的粗布锦衣都觉得好看,满意;安安心心的住在属于自己的居所里安全舒适;不管自己是何种风俗习惯也都乐得逍遥,不用羡慕哪里的月亮比较圆。毗邻的国家和人民近到互相可以看到对方,就连鸡鸣狗叫互相都可以听见,尽管如此方便且容易互相走动,但百姓直到衰老乃至死亡,互相都只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满意而不必去往诗和远方。
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应清心寡欲,不需要为自己聚积财物,而应该尽力帮助他人,以此来获得自我满足,就如同“道”能够“利而不害”,人也应当“为而不争”一样。
最后一章作为全书的总结,其中信实、纳言、专精、利民、不争等思想要点,可以作为人们行事的最高准则。
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政令不烦则民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也。清静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娱也。无怨恶于天下。去文反质,信无欺也。
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恶衣,不贵五色。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相去近也,其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