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与培训读书

“天才”的成功关键不是靠天赋

2017-08-08  本文已影响22人  做自己的思想家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天才”,他们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天才,那必定是他们已经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取得了人们的暂时认可(没有被认可的天才因为不成功所以不会被人认作天才),为什么又是暂时认可呢?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永远,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今天的成功不代表你明天也成功,所以只能说是暂时的,至于明天成功不成功那就要看接下来这个“天才”该如何做了,很不幸,我不属于天才这个行列,从来也没有被人认为过成功,就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只是感觉我一直在成长着,虽然慢了点,但是比不成长总归是要好的,只能这么安慰着自己了。

        天才是靠什么成功的?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说,天才当然是有天赋啦,相比一般人来说,成功的机率自然大一些,所以也容易取得成就些。对于这个回答我首先要替那些暂时被人们认为成功的“天才”说句公道话了。天才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实与天赋关系不大!其实我们拿最简单的成功来说说吧,学校里面读书成绩好的学生,我们认为那个是学生时代的成功,有一项研究专门调查大学生的,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成绩好的学生最核心的成功点只有一个:自控。能够按时上课,多学习少去玩,控制自己多投入在学习上,这个就是学习成功的秘密。统计表明,想要预测一个学生的大学成绩,自控力甚至是比智商和入学成绩更好的指标。        不但学生如此,职场上自控力强的人也是更受欢迎。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感,更能投入自己的工作,所以相对取得成功的机率要更大。研究者普遍认为,排除智力因素,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最能决定成功的只有自控。也许碰巧你在某一个方面比较有天赋,被人誉为天才,所以你的成功就被归咎于你的天赋了,如此而已。 “天才”的成功关键不是靠天赋

      自控到底如何做到?其实自控做到靠的就是意志力,意志力其实也有强弱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的利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早晨上班的时候意志力最强,下班之后更容易倾向懈怠自己,所以要集中精力在上班的时候完成工作,为什么统计表明总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反而经常穿脏袜子?为什么每当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容易吸烟,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意志力都专注在了学习上。为什么白天工作的夫妇回家更容易因为一些家庭小事吵架,因为意志力放松的情况下,情绪的控制也放松了。所以意志力是一个有限资源,我们要谨慎小心的对待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善用意志力的关键,还有一个就是要刻意练习自己的自控力。心灵鸡汤就不要看多了,那些也许对短期的意志力能有帮助,可惜只是昙花一现,你很难坚持做到,所以说“立长志不如常立志。”

        不是天才成功的机率也很高?做到了自控和善用自己的意志力就能成功了吗?很不幸,答案是不能,因为成功真的是属于“天才”,你此时会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非也,此天才非彼天才,天才并不是指天生的特质拥有,而是靠后天的努力获得(利用自己天生拥有的特质后天努力取得成就也是一样)。所以所谓天才是真的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取得成就的人(也许天生有优势,但是后天的努力才是关键),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天才”是要靠训练的,当你把自己训练成了“天才”,其实你也就成功了。 “天才”的成功关键不是靠天赋

        如何训练自己成为“天才”呢?答案只有一个:刻意练习!这个概念首次是被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此后不同研究者和作者对“刻意练习”的具体内容有各种解读。万维刚老师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面有很好的总结,主要是以下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天才”的成功关键不是靠天赋

        所以万维刚老师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当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人要想成功必须做到刻意练习,并且遵循以下几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之间则是“学习区”。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所以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的人出名很早,但大都没有持久的成就,例如很多的童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小时候很出名,长大了之后却无人问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因为过早的成功意味着你提前进入了“舒适区”,所以只在“学习区”练习,这个其实很难,这其实是在与人性做对抗,因为舒适区已经给你带来了多大的荣誉,那么留在这个舒适区的诱惑就有多大,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2、掌握套路很关键:其实掌握套路就是掌握结构,刻意练习其实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一个过程,工作记忆建立的技巧靠的就是结构思维,尤其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就是要看你掌握“套路”的多少了。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这些都是需要记忆的,即便是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以量取胜的套路是很容易掌握的,可是非纯脑力劳动的专业技能,想要掌握却没有那么简单,比如音乐或者体育运动,即便是你记住了整改动作,可是你也不能立即学会,因为需要调动的肌肉和脑神经元实在太多了。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这意味着如果你能打开大脑,你会发现每个人脑中神经网络结构都不一样。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旦获得也很难抹掉。这显然跟计算机完全不同。所以“练大脑”比“练身体”更容易取得大成就,因为大脑神经元连接是能变的!你再怎么练也无法改变自己胳膊腿的结构,可是你可以让自己大脑长出各种复杂多变的“网络形状”来。练习就是对人体的改造:重复大量的训练加上高度的针对性训练!基本功就是将技能切开分块练习,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就是强化自己的大脑记忆,另外具有高度的针对性练习,总之,要想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实战动作,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3、随时获得反馈:刻意的练习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进步是非常快的,所以反馈的及时性和即时性都非常重要!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形成我们所谓的“直觉”,专家的直觉只在特定的领域才可能有效,必须符合两条要求:1、你研究的东西所在的环境必须非常规范,以至于这个东西是可以预测的;2、通过长时间练习,人可以掌握这些规范。最后的结论就是:直觉,只有在“环境友好”(短期快速的反馈环境,长期反馈就不行了)状态下才好使。 “天才”的成功关键不是靠天赋

4、刻意的练习不好玩:成就的取得与学习的环境这个因素关联最大,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一群人学习,而是你单独练习。只有单独的练习才能快速的进步!并且在刻意练习当中没有“寓教于乐”的概念,就像纪录片对于科学的作用不是让观众学到什么知识,而是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电影和电视是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所以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学习,但是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5、苦练方能成为天才: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输,你得到就意味着有人失去。像这种博弈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对你来说不重要,你关心的是怎么做对自己有好处。这个博弈没有双赢。我们需要保持想赢的渴望,刻意的练习。兴趣最大的作用其实是让人自己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而已,而基因呢?一个针对两岁儿童的研究发现,越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越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当然这个研究说的是两岁孩子,可是科学界一直认为先天因素远大于后天,所以,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都是天生的。        所以寻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这就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我们的成功绝不是靠的天赋,而是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通过意志力努力的做到刻意练习,将自己的基因(天赋)发扬光大,做到了人们就会叫你天才,否则你就依然是那个平凡的你。 “天才”的成功关键不是靠天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