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为自己而活
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就长大了,结婚了,甚至有了孩子,暮然回首那一刻,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被一种惯性推动着来到了此时此刻,拥有了现在的生活,偏偏还有一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选择的荒诞感。
这就像一个人在一个预设的系统指令中,拥有了一种生命版本的体验,也许那个人的生活是富足的,有地位身份的,但体验上却伴随着一种被系统限定的感觉,就好像自己所追求所体验到的一切,只是因为它被大多数人定义为足够好。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拥有很多,甚至别人也不断对ta投来羡慕,但ta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苦恼是不被理解的。因为自己确实拥有很多,而且自己确实不快乐,这是一种无法分享,也无法被共情的体验。
一旦意识到这种荒诞以后,人会陷入一种迷茫中。一方面,这种不知不觉到达的人生状态,给予了自己足够高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它可能是一个人经济和心理安全的保障。但另一方面来讲,它又被体验为一种和自己的核心感受无关的东西。
这时候人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亲自掌控一些什么的感觉。比如有的人会把这种欲望投射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意志的另一种延续,因此有了那些被过度管控,过度期待,甚至是剥夺了对方自由意志的养育关系,这本就是一种不需要另一个灵魂存在的关系。
还有些人,会用一种非常残酷的方式摧毁这个系统。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时常看到一种新闻,一个所谓别人眼里的好孩子,突然弑杀了自己的养育者,摧毁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因为他在不顾一切地试图挣脱那个预设的指令,那个被限定的角色。悲剧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体验上,那个束缚者强大和邪恶到要集结所有暴怒。
还有些人可能会和这种生活进行一种长期博弈,倘若这种生活代表的是一个早已在末梢神经方面都紧密相连的共同体,那么与这样一个预设的角色的分离,也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终归来讲,一个人只有回到自己的核心身份认同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存在感,也就是所谓的活着的感觉,为自己而活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世界的运作逻辑就是会塑造这种局面,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给整个社会机器输出与其参数匹配的零件,其余的道德、意义、荣辱等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内核之上,它只是为了给所有人一种情感上与之匹配的生存体验。这不是什么不好,这是必然。但倘若我们关注的仅仅是一个人在物质上生存的体面不体面,这样的标准逻辑就足够了。
倘若我们还在意一个人的内心感受,那我们必然就要去关注和权衡另一些东西。另一些我们需要放弃一些激进的外部要素,才能给心理需要留下地盘的东西。也许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维度驰骋了足够久远,才意识到另一个维度中存在着滞留,有一个从来没有启航过的自己。
来源微博@崔庆龙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