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面条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在简书看了两篇关于面条的文章,也勾起自己对面条的记忆。的确,在食物种类丰富多彩的今天,一碗面条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味觉记忆!
也说面条……
中国人吃面条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想必面条的味道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味觉基因里了吧。
无论你走到祖国东西南北的哪座城市,吃上一碗爽滑可口的当地面条,总能一下子让你对这个城市有了亲切感,瞬间拉近了你与这里的距离!
好像没有哪一种食物,能有这样的魔力----淡化了人们的地域和饮食文化的差异,给在外漂泊的人们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
“牛肉面、担担面、油泼面、手扯面、刀削面、阳春面、热干面、麻辣面、炒面、拌面、烩面……,”面条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
“或擀、或切、或抻、或压、或挤、或揪、或甩、或搓、或捏……,”面条的做法千变万化,把国人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或蒸、或煮、或焖、或炒、或炸、或烩、或拌、或蘸、或炝……,”中国人实实在在的把面条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
“浇头、臊子、浆水、卤子……,”这些吃法既千变万化,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人口中欲罢不能的味觉享受。
但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妈妈做的手擀面。
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我来说,小时候能吃上一顿手擀面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每年夏天,家里的几亩麦子收割完毕,除去交公粮的,再留下明年的麦种,能磨成面粉留给一家人吃的,也就那么一两百公斤。
进入冬季,我和妹妹就盼望着那缸里的酸菜早些发酵成熟,过年的肥猪早点杀掉,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吃上一顿猪肉酸菜卤的手擀面了!
新磨的面粉,微微泛黄,带着小麦的清香。擀面条的面要用温水来和,而且要硬,所以醒面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妈妈常说,“软面饼,硬面汤”。烙饼的面要软,用来煮的面要硬!和好的面团要在盆里反复地揉,揉好之后妈妈会把沙布用水沾湿,然后盖在揉好的面团上,再放到炕上不太热的地方醒面2---3小时。
在醒面的时间里,妈妈会从缸里捞出两棵酸菜,再化上一块冻的五花肉,准备做卤子。酸菜切成碎末用凉水至少清洗两遍,只留下淡淡的酸味。五花肉在微微化冻的时候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在油锅里翻炒至微黄时加入酸菜,再次翻炒,然后加调料、加水,炖煮几分钟,卤子就做好了。盛在盆里的卤子,等待与面条汇合。
家里的面板有一米多宽,两米长。那是整块的一个木板,我妈说这个面板比我爸的年龄都大!面板的周边是枣红色的,中间已经被磨出一个半米见方的橘黄色的坑,从四周到中间越来越深。
擀面是个体力活。双手用力压住擀面杖的两端,或推或压,待面团成饼后,撒上干面、把擀面杖卷在中间。
来回的转动、挤压,一块面团在妈妈的手里像变魔术一样,瞬间就变成一张硕大无比的大面饼。再次撒上干面、折叠成巴掌宽的长条,然后一只手按住面饼,一只手挥动菜刀,只需片刻功夫,筷子宽的面条就切好了。
农村的土灶大锅,大火把水烧开,面条下锅。爸爸会在灶里加柴保证足够的火力,面条开锅后妈妈会再次加入些凉水,瞬间锅内不再翻腾,继续大火猛烧,当锅再次开起来后,面条就可以出锅了!
用凉水过一下的面条会增加弹性和爽滑的口感,拌上肉末酸菜卤,再加上一勺捣碎的蒜泥!面条爽滑不腻,汤汁甜香酸爽。
“滋溜,滋溜”只需几口,那盛满面条的碗便见了底。妈妈站在桌边,看着我们吃得香甜,她的脸上便会泛起一丝笑容,“把碗给我,”瞬间,妈妈把碗盛满递过来……。
那面条的滋味真的让人过齿不忘,欲罢不能!
每次妈妈都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完以后,她自己再吃。
渐渐的,妈妈老了,再也擀不动面条了。那香甜的手擀面、酸爽的酸菜卤子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城市。下车之后找一家面馆,吃上一碗当地特色的面条,是我了解这个城市的第一步。但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外面的面条多有特色,多么好吃,我都无法忘记家里的手擀面,它的味道已经在我的生命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碗手擀面,承载的不仅是儿时的味觉记忆,更是岁月留给我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