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之守望

2019-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凯文大弟

      2009年,我上大二,宿舍楼里最火的一部剧是《蜗居》,这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在刚上大学的我们同学间产生了很强烈的反响。再早一点的电视剧《奋斗》也很火。

      近两年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少了一点,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更多热衷于爱情和家庭伦理,比如《欢乐颂》和《都挺好》等。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是一个时代最前沿和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受限于我们的影视制作环境,很多欧美日韩等经常涉猎到的现实题材,我们国内几乎不能触碰。2017年,难得出现了《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打擦边球的涉猎政治和法制题材的电视剧,结果大受好评。其实《人民的名义》在戏剧张力和立意深度上,与欧美同类型题材相比,并无优势,之所以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就是同类型的电视剧太过匮乏,同类型竞争缺乏。除了政治和法制题材的作品缺乏,我国还缺乏很多类型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和电影作品,比如金融题材、高效教师题材、城市务工人员题材、体育竞技、科研题材等一类并不很敏感的现实题材。

      现在只要有一部稍微用心点的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观众都热烈追捧,重要是原因是现实题材作品很少,好的现实题材作品更少。除了运用流量明星和小鲜肉的这种题材安全的爱情片,就是类型化的打着其他旗号的爱情片,比如打着医生和律师旗号的爱情片。这些爱情片有的拍的也不错,比如《青年医生》《北京遇上西雅图》和《失恋三十三天》等。

      现实题材作品造不了假,讲每个观众都能通过切身体验来验证其真诚或虚伪的故事,是考验编剧和导演是否真诚和是否有深度的题材。有天赋和专业技术的编剧和导演不少,但是如果有其他更安全和更保险的题材可以选择,现实题材的作品愿意碰的人不多,愿意从作品质量本身出发来挑战现实题材作品的人更少。所以,越来越多的抗战片、民国片、奇幻片、穿越片、知青片、动画片、应景片充斥在银幕上。

      我刚记事的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我们的影视业有过一阵现实题材的繁荣期,那会很多现在看来都很敏感的作品都能被推出来,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觉得不可思议。我记得有几部电视剧《永不瞑目》《红色康乃馨》《让爱做主》等,拍得很好,还有很多我记不得名字的,看了之后让人觉得汗毛直立,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那个年代社会现实中的真实矛盾与冲突,让人觉得编剧和导演是与自己活在同一时空和维度的有着相似情感和温度的人。

      最近,影视圈有一个向好点的改变,观众的评价越来越成为作用票房和评分的关键,随便靠明星大咖堆砌而来的作品已经不再容易搂到钱。这种转变会逐渐传导到影视作品制作端,鼓励越来越多高质量作品的诞生。作品的题材当然不一定决定作品的质量和水平,但是一个没有高质量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市场,真得很难在当前和未来文化圈占有一些之地。我们的影视人如果放弃了现实题材,而把它拱手让给作家,我们这一代的影视记忆就是不完整的,当然,商业时代,影视人有千百个理由去追求最安全和保险的题材,并且把原因甩给体制或大环境,那并不能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一名现实题材的作者,我将继续守望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繁荣时刻的到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