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典】(之十五)

2022-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舞蝶儿

搜集/ 辽阳边义

无出其右(2118)

出:超出;右:上,古代把右边作为上位。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的。比喻没有再比这更好的了。语出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无)能出其右者。”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金元好问《恒州刺史马君神道碑》:“独君资禀聪悟,气量宏博,侪辈无出其右。”清李汝珍《镜花缘》四O:“我们前在东口游玩,小弟以为天下之山,无出其右。”

珊珊可爱(2119)

指美丽可爱。珊珊:形容衣裾玉珮的声音。宋玉《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亦同“姗姗”。形容步履缓慢。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又良久,见姥拥一姬珊珊而来。”也指摇曳多姿貌。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沆瀣一气(2120)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兮餐朝霞。”亦指流动缓慢的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澎濞沆瀣。”司马贞索隐:“'瀣'亦作'溉'。司马彪云:'澎濞,水流声也;沆溉,徐流。'郭璞云:'鼓怒郁鲠之貌也。'”按,《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作“滂濞沆溉”。沆瀣一气:原指人们指责主考官崔沆和考生崔瀣相勾结。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语见宋钱易《南部新书》戊:“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今多用于贬义。

毛遂自荐(2121)

毛遂:人名;荐:推荐,介绍。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语见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战国时,秦军曾围困赵国都城。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决定在三千多个门客中挑出二十人一同前往,但选来选去只选中十九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跟去。平原君勉强答应了他。在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陷入僵局。最后还是毛遂按剑上前,向楚王陈说厉害,才使楚王答应抗秦救赵。“毛遂自荐”据此故事引申而来。老舍《四世同堂》四四:“所长,毛遂自荐,我当大媒好了!”

无可非议(2122)

非议:不赞成,批评。指言行合乎情理,没有什么可指责、批评的地方。语见《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无所非议也。”元吴师道《读〈左传〉并注数事》:“洩冶谏死,无可非议;说者以书名无褒词,强生异说。”洩冶,人名。欧阳山《三家巷》三一:“你们的盛情是可感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

无可奈何(2123)

奈何:如何,怎么办。没有办法;无法可想。形容事情已到某种地步,无法挽回。语见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又《史记•酷吏列传》:“复聚党而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八:“今天,他可是被迫的无可奈何,必须去向友人说好话了。”

无可无不可(2124)

表示怎么样都可以。形容为人随和。本指出仕和隐退均无不可。语见《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原谓孔子对于进退去留,没有成见,该怎样就怎样。后泛指对事依违两可,没有一定的主见。宋朱敦儒《樵歌•卷中•蓦山溪》词:“高谈阔论,无可无不可,幸遇太平年,好时节清明初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倒还易说。”

无孔不入(2125)

孔:小洞。比喻见孔子就钻或利用一切机会做坏事。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况且上海办捐的人钻头觅缝,无孔不入,设或耽搁下来,被人家弄了去,岂不是悔之不及。”

人欲横流(2126)

人欲:人的欲望嗜好。《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面穷人欲者也。”人欲横流:人的嗜好欲望泛滥无穷。形容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放纵情欲,不顾道德正义。语见宋陆九渊《语录》上:“后世人主不知学,人欲横流,安知天位非人君所可得而私?”清谭嗣同《仁学》二十二:“积疲若反极,反使人欲横流,一发而不可止。”

胸怀坦荡(2127)

胸怀:人对事物的宽容和承受力。坦荡:泰然自得貌。语出《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沈约《怀旧诗•伤王谌》:“长史体闲任,坦荡无外求。”亦指坦率任性,放荡不羁。《晋书•阮籍传》:“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形容路途宽广平坦。高骈《过天威径》诗:“归路崄巇今坦荡,一条于里直如弦。”胸怀坦荡,就是敞开心胸容载万物。古人云:宰相胸中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

知识青年(2128)

谓有知识的年轻人。语见《辞海》(第七版彩图本)第5650页:“知识青年,具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简称'知青'。特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广大初中、高中学生。”知青的概念有“狭义知青”和“广义知青”之分。狭义知青,特指发生在中国五十年代由邢燕子、董家耕、侯隽等自发组织的以“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行动口号,奔赴边疆开荒造田的热血青年和一九六六到一九七八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农村的数千万下乡知青、返乡知青、兵团知青、学兵连等;而广义知青,泛指全世界一切有理想、与抱负、有知识、有文化、有担当的青年,不受国家、民族、时空和地域限制。如远古时期的老子、孔子、孟子,近代史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袁隆平、屠呦呦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人类社会不断推向文明、进步、和谐、自由。因此,知识青年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喜新厌旧(2129)

亦作“喜新厌故”“乐新厌旧”。喜:喜欢;厌:厌恶,厌弃。谓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在爱情上或对事物喜爱不专一。语见唐陆贽《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时俗常情,乐新厌旧。”宋叶適《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常人之情,喜新厌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

物是人非(2130)

谓景物依然,人事已非。多用来表示人事变迁或对故人的怀念。语见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辛弃疾《新荷叶•和赵德庄韵》词:“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微。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雾里看花(2031)

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语见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十九:“白石(姜夔)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雾鬓风鬟(2132)

亦作“风鬟雾鬓”。鬓:双鬓;鬟:环形发髻。形容妇女头发美丽。语见宋苏轼《洞庭春色赋》:“携佳人而往游,勒雾鬓与风鬟。”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亦用于形容妇女头发散乱蓬松。宋李清照《水遇乐》词:“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元张昱《三月三日湖上作》诗:“雾鬓风鬟湖上女,画轮绣毂道旁车。”

东食西宿(2133)

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语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两袒: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

五德终始(2134)

亦称“五德转移”。战国末阴阳家驺行的学说。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用来说明王朝兴替的原因,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夏)的结果;并虚构一个“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体系,论证在政治上为了适应“五行配列”而定出相应的制度(如改正朔、易服色等)的必要。

午时三刻(2135)

午时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惯例,或者是民间百姓、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说法。在古代,一天被划为12个时辰,也就是说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小时。按地支排序为子、丑、寅、辰、已、午、未、申、西、成、亥。这12时辰又划为100刻。“时”和“刻”的换算比较麻烦,就是每个时辰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就是指一天的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加上三刻,就是将近正午12点如果要算精确一点,就是中午11时43分12秒。这个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照下来地面上的阴影最短的时候。有人认为死人是“阴事”,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阳间纠缠活人。而正午时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可以压制和祛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其实斩刑也是分轻重的。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犯人将在午时三刻斩首,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连做鬼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砍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如此看来,似乎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一丝人道主义。既然午时三刻不是法律规定的斩首时间,那什么时候才是?《左传》中就有“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记载。斩首是关乎人命的事情,当然要严肃处理,所以时间的规定,是要严格遵守的。明朝有规定,如果有人在立春后或秋分前处决犯人,是要被打八十大棍的。唐朝也有规定,若不是在秋分和立春之间行刑,只有等到来年了。除了规定季节,日期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唐宋时的法律规定,除了每年从立春到秋分,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排除了那么多,好不容易等到一个适合的日子,还要尽量选在午时三刻,这就意味着,很多时候犯人都是集中起来一起行刑的,这样刽子手们的时间会很紧迫,任务也很重。讲完斩首的时间,还要提一下地点,午门是哪里?从天安门进入故宫,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所谓“午门斩首”指的就是这里。但实际上,可能是人们搞错了,午门是“打屁股”的地方,就是廷杖,而斩首都是在菜市口(清代)。

小题大做(2136)

将小题目铺张成为大文章。本为明清科举考试的惯用语。以“四书”文命题曰“小题“,以“五经”文命题曰“大题”。本谓以五经文之法做四书文。引申为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渲染得很大,或当作大事来处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三回:“他用了多少本钱,费了多少手脚,只骗得七千银子未免小题大做了。”

形销骨立(2137)

形:形体,身形。销:消瘦。骨立:只有骨架子竖立在那里一样。形体消瘦,只剩一副骨头。形容身体极为消瘦。语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理由《痴情》:“在疾病的熬煎中度过了四个月,兰英的健康崩溃了,她离开长春的时候,病体枯槁,形销骨立。”

形形色色(2138)

形形:因形成形。色色:因色成色。语见《列子•天瑞》:“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原谓生出这种形体和颜色。后谓事物品类众多,犹言各种各样。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乾称下》:“大而山泽,小而昆虫草木,灵而为人,顽而为物,形形色色,重法凝滞之质气皆沦浃其中,与为屈伸。”清况周颐《藏风词话》卷二:“世间万事万物,形形色色,孰为非幻。”

羞花闭月(2139)

亦作“闭月羞花”。闭月:月亮因羞愧而躲在云后不出来。羞花:让美丽的花朵也感到害羞。花为之羞,月为之隐。形容女子容貌十分美丽。语见宋古杭才人《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二折:“看了这妇人,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中仙,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元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万劫不复(2140)

劫:佛家说世界一成一毁叫一劫。万劫:佛教用以指时间极长。永远不能恢复。其义与“万世”近似。“劫”的意译为“远大时节”,故名。南北朝梁简文帝《唱导文》:“故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万劫不复: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白头偕老(2141)

白头:白了头发;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诗•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后专指夫妻婚姻美满,生活和谐,一辈子不分离。常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辞。语见明陆采《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巴金《寒夜》:“我原说过,她不会跟你白头偕老的。”

心血来潮(2142)

来潮:潮水上涨。谓来得突然。原指神仙心中对某人或某事突然发生感应而有所知晓。后用以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但凡神仙,烦恼、嗔痴、爱欲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动摇;心血来潮者,心中忽动耳。”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此后倘在下界有难,如须某人即可解脱,不妨直呼其名,令其速降。我们一时心血来潮,自然即去相救。”

小家碧玉(2143)

小家:小户人家;碧玉:初为女子名,后指年青美貌女子。语见晋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后因以称小户人家年青美貌的女儿。明范文若《鸳鸯棒》:“小家碧玉镜慵施,赵娣停灯臂支粟。”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一回:“无论南部烟花,小家碧玉,只要有宜男相,便算得如意珠。”

下不为例(2144)

亦作“后不为例”。下:指下一次;为:作为,当成;例:先例,可以作为依据的事例。下次不能援引为例。表示只通融这一次。语出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疏闻,英宗谓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后不为例。”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宜制军听了,趁势半真半假的笑着道:'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

洗垢索瘢(2145)

亦作“洗垢求瘢”。犹言吹毛求疵。刻意找寻缺点。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壹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徵传》:“喜则矜刑于法中,怒则求罪于律外;好则钻皮出羽,恶则洗垢索瘢。”

息息相关(2146)

亦作“息息相通”。息息:指呼吸。呼息相关连。比喻彼此关系密切。语见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六回:“刘厚守是何等样人,而且他这店就是华中堂的本钱,他们里头息息相通,岂有不晓得之理。”清赵尔巽《清史稿•文祥传》:“使武备果有实际,则于外族要求之端,持之易力,在彼有顾忌,觎觊亦可潜消,事不尽属总理衙门,而无事不息息相关也。”清严复《救亡决论》:“二者皆与扎营踞地息息相关也。”

细大不捐(2147)

细:细小的事物;大:大事物;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舍弃。形容内容详尽,没有遗漏。语见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进学解》:“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经穷年。”元王恽《胙城县庙学记》:“本末具备,细大不捐。”

2022.05.01至05.31舞蝶制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