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乐观更重要的能力叫做接纳力
悲观和乐观的存在都有其意义,但在它们出现之前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接纳力,这样才会使悲观和乐观达成合作、共同配合推进我们的成长。
准确地说,有些悲观会让人学会未雨绸缪,过度悲观会让人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若是不接受悲观,则会成让人变得越来越逃避。
乐观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知事件及已经发生的糟糕事件,这本身就是在成就我们的接纳力。
接纳力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复杂程度,同时不断发现、然后接纳,也让我们快速得到成长。
很喜欢《写作这回事》中的一句话:“你年纪还小、脸上无毛可刮时,乐观面对失败是最正确的反应。”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就与耳疾及其他疾病做斗争,因为他无法像正常小孩一样上学,所以不得不退学等待重新从一年级读起,可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在此期间读了大量的连环画,(据他本人回忆,他所读的连环画约6吨重)最终在妈妈的鼓励下,竟开始创作自己的故事,一位“小说家”就此诞生。
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看来,生病——脱离自己的同伴——接受治疗——手术——退学等流程,无一不让他感到深深的孤独。
这时候悲观和乐观必定是共存的,只是从接受现实——有些悲观——转向乐观,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会不同而已,唯有快速接受现实才会有后续的快速成长。
也就是说比乐观更重要的能力叫做接纳力。
虽说他在11岁时家中才置办电视机,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艰苦的生活了,不过他依然感激曾经的岁月,他如果很早就接触电视,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阅读量了,更不会在年龄还处在个位数字时便掌握了写作的基础技能。
提到书名,很多人会有些陌生,那么如果我换一种方式介绍作者,想必大家就会对他印象深刻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就取材于他的小说,他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一个典型的乐观主义者。
阅读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着诙谐与搞怪,如同根本不曾受过苦难一般。
他一边接纳着生活的种种不易,一边坚守着自己最热爱的事业,写作。即便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称之为梦想,而算不得是个事业,可因为他不懈的努力,才使事态有些良性的转变。比如当他每每遇到生活中极其沮丧、不知该何去何从时,曾经投过的稿子就会为他带来一个个惊喜,或大或小。
我想,这也将成为他多年来持续写作的一个小小动机。写下去,总会有惊喜;不写,也就失去了制造惊喜的机会。
我想,这样接纳一切现实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终究还是有意义的,很多美好事物的发生也是冥冥之中的事。
总之,不接纳现实,对人们没有任何好处。接纳,就会有下一步计划,未来的一切才有按部就班、或是创造惊喜的可能,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一点小小的感触来自于《写作这回事》,作家斯蒂芬·金用幽默的自传体为我们讲述着他如何走到了今天。与此同时,我也想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这本自传不只是写给想要写作的人看的,它更有着某种强大的力量,让读者为之感动、震撼。
生活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内心有些坚持,就会创造很多“奇迹”。曾经的脚印会留下足迹,它终将为你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