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诸子九型人格百谷集

九型诸子:(二)九型人格与诸子九家概要

2016-10-19  本文已影响841人  解放者_知乎

九型诸子:九型人格与诸子九家概要

原创/似或存


一、九型人格概要

对九型人格了解不多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一理论是类似于星座与命理、血型与性格、生肖与运势等等比较虚无缥缈的占星学、命理学之类的学说。事实上,它是杂糅了东方神秘主义、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产物。读九型人格的书,如果觉得它所得出的结论过于直接,毫无论证过程的话,建议先读一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成人行为举止的动机,事实上和童年时期所留下的记忆是息息相关的。而在九型人格的理论中,也同样将童年记忆作为出发点来论述人的性格。

九型人格的另一个出发点是七宗罪,在此不如说是“七宗罪PLUS”,它是“九宗罪”,即是愤怒、骄傲、妒嫉、贪婪、贪食、欲望、怠惰,外加欺骗、害怕。九型人格认为由于儿童时期的家庭经历,九宗罪的其中之一在当时就打下了烙印,人的注意力常会放在这一个情绪上。

九型人格的基础是东方神秘主义。它所提出的脑、心、腹结构是源于神秘主义。奥修在《内在的旅程》中对于这个结构有全面的论述,当然,他认为人应该脱离头脑束缚、向心靠近,最后将能量聚集在肚脐,这些与九型人格则是没有联系了。而九型人格将脑、心、腹和九宗罪的害怕、欺骗、愤怒三大基本情绪相对应,进而演化出九种人格。

九型人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某一核心人格的人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另一个人格的特质。这一特点,对于分析诸子九家学说的传承与改造有极大的作用。

至为关键的一点,则是九型人格并不意在将人格严格地划分为九种,它最忌讳对号入座而产生“预言的自我实现”,它的分析只基于过去,而对未来不会有预言作用,否则命运的一切可能性就会被我们自己扼杀。我们不妨把它看作用于心理分析的一个提供了特定方向的工具,这个工具让我们对人的行为分析定了九个方向,仅此而已。在这九个方向中,人并非只取单一的行为模式,正如在九宗罪中,我们并不是只有一种原罪,而是有好几种,只是九型人格认为人的注意力常会集中在其中之一,即是我们的核心人格来源。我们既可以有愤怒,也可以有害怕,也可能会欺骗,只不过程度不一。所以,与其说“我是某号型人”,不如说“我倾向于是某号型人”,这既让我们保留了命运的不确定性,也是人格类型测试结果中命中九型特点参差不齐的合理解释。九型人格不必成为我们行为模式的预言,而是我们克服自身弱点并发挥优点的有力工具。

二、诸子九家概要

提出诸子九家,是因为“一家”基于“一人”,而“一人”基于“一格”,诸子必有其人格,有人格就一定有立场,从其立场可以窥见其人格。这也是心理学分析的方法。

百家争鸣,覆盖面之广泛,可以说各种人格的诸子都会出现。但最后总结出来,归类为一处,其实有鲜明立场的不过十家左右。司马谈总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若画蛇添足,加上纵横、兵、杨朱,凑成九家,就和九型人格的九格对应。当然,这些选择是经过考虑的,除了学说和人格本身的特质相符合,还考虑了在特殊时期学派间的影响和转变。

比如,孔子为什么对周易产生兴趣?庄子书中为什么屡屡提到孔子?为什么“老庄”并称晚出,而汉初却是“黄老”盛行?《韩非子》出现《解老》《喻老》的章节有什么必然性?法家和纵横家在权术、游说方面有何异同?纵横家唯一传世教材《鬼谷子》为何主要运用了阴阳哲学?

又如,墨家讲求兼爱非攻,还深研兵家的攻防之术,这可以理解,为何后来的别墨,还走上了名家的路线?

对于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只从历史角度看,都可能会归因“偶然”。若读了道家的《老子》,再翻开法家的《韩非子》,可能会惊讶于书中居然有注解《老子》的章节,这要怎么解释呢?这确实可以说,归本于黄老(如果司马迁不这么解释,且在史记中将韩非子与老庄合传,后世之人真不知道如何猜测是好,甚至可能断定两章都是他书乱入甚至伪作?),但是“归本于黄老”这个细节的由来,就极难解释。甚至我们倒果为因,即是,由于书中出现注解老子的章节,所以他的思想归本于黄老。可是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前人的思想一抓一大把,偏偏还要拿一部清静无为的道家书籍来改造?

如果从人格角度来分析,则以上问题均是由于,类似于九型人格的“压力”与“安定”状态,诸子学说也出现了相似的“改良”和“改造”现象。犹如《庄子·天下篇》的一直出现的句子:“某某某闻其风而说之”,而这个“某某某”和“其”在人格类型上实际上是有联系,并非妙手偶得之的。

除此之外,九型人格的翼型也能印证诸子之间的志同道合抑或相爱相杀。比如惠施死后,庄子慨叹再也没有如此知心的辩友了。又比如《鬼谷子》书,本是讲游说之术,但有人认为整一本都能当作兵书来读。又比如道家与兵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阴阳家的思想。

三、九型人格合诸子九家之根本

九型人格的根本基础在于“脑、心、腹”结构和九宗罪。诸子九家与之对应起来,表现在他们的学说有着对应的指向,在于“物、事、人”以及对于其相应的一项原罪具备超越其他学家的觉知。

比如说,腹部中心的三个九型诸子是:8号保护者法家、9号调停者墨家、1号完美主义者儒家,其共同九宗罪特点是愤怒,而他们的注意力都指向“物、事、人”中的“人”,翻开他们的著作,都是重点在讨论如何管理人,特别是处理君臣关系。只是具体细节上,8号注意力集中在反“欲望”,9号注意力集中在反“怠惰”,而1号注意力集中在反“愤怒”。他们在潜意识中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这项原罪的存在,并且将之升华到高层心境。

体现在他们的学说上,比如《韩非子》中的《八奸》《十过》,讲述人主必须防范的八种阴谋与十种过失,大部分是由于人主自身的欲望导致阴谋得逞或者事情败坏,所以要巩固权力的掌握,人主不可以轻易表现出自己的欲望。

又如墨家尚贤,“愚智贤不肖”中“愚智”是后天无法改变的,但从“不肖”到“贤”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那么“怠惰”必然成为大敌。而“勤”与“俭”是相通的,所以墨子“尚贤”而且又主张“节用”“节葬”。

至于儒家提出的“仁”则是其反“愤怒”的代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提到的“君子远庖厨”,因为使用刀具之类、烹煮食物的过程,暗含了人的愤怒宣泄。

诸子九家都深刻地理解他们人格中的注意力焦点,并且能够超脱这个焦点,提出相应的学说。

从更根本的基础上来说,则是他们的注意力分别放在“物”“事”“人”上,以腹部为中心的学派是儒、墨、法,这三家注重“人”;以心为中心的学派是纵横、兵、阴阳,这三家注重“事”;以头脑为中心的学派是道、名、杨朱学派,这三家注重“物”。


原创/似或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