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看到的慈禧照片,当初是如何发现并保存下来的?
一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从此,紫禁城这座热闹了500多年、接纳过24位皇帝的深宫大院,终于寂静了下来。
繁华尽头,不过是一场虚梦。历史的尘埃扑面而来,再大的权势也终究成了梦幻泡影。
从此,紫禁城被称为“故宫”,它承载的,只是那段故去不复返的岁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当宫门再度打开,进来的,已不再是皇帝亲王、后宫佳丽,而是一群中华民国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们此行的目的,不过是打理清点宫室里尘封已久的旧物。
整个清点程序非常细致繁琐,大致包括查报、登录、写票、贴票、照相五个步骤,从乾清宫开始,然后是坤宁宫、南书房、上书房……
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景阳宫。这个宫殿位于东六宫的东北部,八卦中的东北方向艮位,《周易》称“其道光明”,“景阳”即景仰光明之意。然而,那却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一座宫殿。
明代万历皇帝的废后曾住过这里,相当于是冷宫。直到康熙年间,朝廷才对景阳宫进行了重修和整改,将这座废弃已久的宫院重新利用起来。那时景阳宫主要是用来收藏图书的,这里藏有12幅《宫训图》,图中描绘的全都是古代贤德嫔妃的励志故事。每逢过节,后妃们便会来到景阳宫后殿学诗堂参观学习。
然而就是这座最不起眼的宫殿,却给了世人大大的惊喜。工作人员们走进景阳宫,打开大红木柜,首先映入眼底的,是一批旧年尘封的照片。照片上,都是同一个人的影像,或端庄威严,或故作慈祥,或搔首弄姿,有的照片上方,赫然显着几个大字: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
能自称“万岁”的太后,清朝历史上,仅一人而已。于是大家很清晰地分辨出,这照片上的人物,便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
工作人员们为这些照片细细地编号:
珍字
一八二,慈禧像,一张
一八四至一八五,慈禧放大相,四张
一九六,慈禧玻璃底片,一盒
二〇三,慈禧太后相片(带锦匣附缎袱三件),十九张
二〇四,慈禧太后彩像(带框),一张
二〇七,慈禧太后各样相片,二百十张
……
工作给宫殿进行编号,是依照《千字文》的文字顺序来的。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乾清宫是“天”,坤宁宫是“地”,南书房是“玄”,上书房是“黄”,以此类推,轮到景阳宫时,已经到了“珍”。
粗略计算,此次发现的慈禧照片多达数百张。
这位视拍照如毒物大害、性格又乖张执拗的老佛爷,最终为什么还会留下大量照片的呢?二
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曾经慈禧是痛恨拍照的,她以为相机是西方淫巧之物,拍照更会摄人魂魄、损人阳寿。当初她极其厌恶在紫禁城以拍照取乐的珍妃。珍妃生前,慈禧命太监摔毁了她的相机;珍妃死后,慈禧又翻出她曾冲洗的照片全部予以烧毁。然后,这位视拍照如毒物大害、性格又乖张执拗的老佛爷,最终为什么还会留下大量照片的呢?不得不说,这得归功于她的御前女官——裕德龄。
裕德龄的父亲裕庚为清朝外交官,母亲路易莎•皮尔森是个法国人。德龄的童年是在湖北沙市度过的,1894年甲午战败后,沙市成为通商口岸,后来发展成洋人混杂的重要港口,德龄小时候在这里时常接触洋人,渐渐开放了视野。1895年,裕庚被任命为特命全权大臣,出使日本,德龄随父亲到东京赴任,三年后,裕庚出任驻法使臣,德龄又跟随父亲去了法国,一待又是三年。六年的海外生活丰富了她的阅历,使她成为一个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的姑娘。1903年春,17岁的德龄刚随父亲回到北京,慈禧便下旨,命她和妹妹容龄一同进宫做女官,担任贴身翻译。
在德龄的极力劝说与鼓动下,慈禧终于拍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这一年,她已经69岁。
第一次拍照时,慈禧看着相机,好奇地问:“真是奇怪,这东西怎么能把人的相貌照下来?”她叫一个太监立在照相机前面,自己从镜头这边望过去,忽然喊道:“为什么你的头在下面?你现在是用头站立还是脚站立?”
照完之后,她对德龄不断叮嘱:“我刚才的样子太刻板了。下次要照的时候先告知我一声,我要照个和气些的。”之后她又催着德龄赶紧将照片洗出来给她看看。那以后,慈禧便开始迷上了拍照。
因为德龄的游说,我们才终于有幸目睹慈禧的庐山真面。尽管留下的照片不少,但是她还是千篇一律的模样和神情:身着的旗服宽宽大大,没有丝毫的玲珑美感。脸色总是暗沉,细长的双眸下挂着鸡蛋大小的眼袋,方正的大脸,扁平的下巴,还有一张很阔很厚重的嘴唇,搭配起来真是不好看。
从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一点都不美,于是我们猜度她年轻时也好看不到哪儿去,毕竟年老也该看得出年轻时的影子。比如秦怡, 90多岁了依然眉目清秀、鼻梁挺直、唇红齿白;赵雅芝,60岁仍然面容清丽、身材苗条、风韵十足。年轻时是美丽的少女,老了就该是美丽的老太太。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老了还美,年轻时才会美。
然而在慈禧身上,这样看似合理的逻辑论断与史料记载极不相符。
历史告诉我们,即便到了满面尘霜、老态龙钟的年纪,慈禧依然经常炫耀自己年轻时的风光:“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曾经她的美色,已到了遭人嫉恨的程度。她不仅貌美,还颇有手段,所以魑魅魍魉皆为所制。
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艳明的少年,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三
慈禧身边曾有两个人与她有过近距离接触,并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明确写到了她的外貌,一位是裕德龄,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卡尔。
德龄1903年入宫,1905年出宫,正值慈禧68至70岁,其间与慈禧朝夕相处。她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艳明的少年,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
1903年,美国大使康格来到中国与慈禧会面,并带来了一位名叫卡尔的女画家,卡尔从1904年8月开始为慈禧画像,与她朝夕相处了九个月,后来卡尔在回忆录《慈禧写照记》中细笔描摹了她的外貌:“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而且其性情佳丽姣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慈禧太后身体各部位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太后广额丰颐,明眸隆准,眉目如画,口唇宽度恰与鼻宽相称。虽然其下颌极为广阔,但丝毫不现顽强的姿态。耳轮平整,牙齿洁白得如同编贝。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她已享六十九岁的大寿,平心揣测,当为一位四十岁的美丽中年妇女而已。”
现代史学家在评述慈禧外貌时,基本上持一致肯定的态度,除了以上的史料,还有根据慈禧的经历推断出来的。
慈禧是通过选秀入宫的。满洲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归皇帝统领,属于王牌军,待遇好,地位高。下五旗属于杂牌军,待遇低,地位差。慈禧是满洲镶蓝旗人,属于下五旗。慈禧出生时其父正做着笔帖式,只是一个八品小官,直到咸丰二年才升为四品道员。也就是说,慈禧既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没有显赫的门第,要想得到咸丰帝的宠爱,出众的美貌和精明的手段是她唯一能依仗的王牌。
此外,慈禧的竞争对手颇有实力,当时和她差不多时间入宫的还有贞嫔、云嫔和丽贵人。贞嫔,一个月后被册立为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云嫔是咸丰在藩时的侍妾,非常了解皇帝的习性;丽贵人,人如其名,美丽异常,很多影视剧中都说慈禧因为嫉妒最后将她迫害致死。
除了这些有案可查的嫔妃之外,据说咸丰的圆明园里还藏有 “四春”。就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境况下,慈禧还是突出重围,夺得了咸丰的宠爱,入宫两年就由兰贵人晋升为懿嫔。待她诞下皇子载淳后,由嫔升为妃,后来又做了贵妃,因为咸丰朝没有设立皇贵妃,所以慈禧成为后宫仅次于皇后的人物。这一年,她只有24岁。
史学家推测,慈禧年轻时应当很漂亮的,不然怎么会在选秀里脱颖而出,何况咸丰是个出了名的好色皇帝,慈禧不漂亮又怎么会在后宫佳丽中独占头魁、平步青云。
四
然而因为她所处的时代风云际会,频繁遭遇转折,而她既没有高超的掌舵水平,又做不到在洋人面前硬起骨头,中国的航向终在她的手上,走到了危急存亡的岔路口。于是历史留给她的,大多是身后的骂名。1908年,她因身患痢疾在仪鸾殿去世,葬礼十分豪华隆重,不仅陪葬无数,抬棺人数量高达128人,完全是帝王的规格。出殡时,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倾巢出动,沿途百姓观摩,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她死后三年,清朝亡了,然而世事巨变于她又有何影响?该享的荣华,不该受的奢靡,她已在生前尽数得到。
谁能料到,仅仅过了20年,她被封尘的尸身,就以一种仓促羞耻的状态,展现于外人面前。
1928年夏,军阀孙殿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盗陵窃宝案。所盗的两座墓葬中,一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东陵。这位孙殿英自称大明辽东经略孙承宗之后,四年前,冯焕章用枪杆子逼宫,把末代皇帝赶出了紫禁城。孙殿英想着,他们有枪杆子的可以革满清的命,自己枪杆子没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冤有头,债有主,满清王朝的总头目,就是慈禧太后。
7月上旬,孙殿英部以军事演习施放地雷为名,驱走全部守陵人员,封锁关隘,实行戒严。后来他们又以炸药打开了入口。硝烟弥漫中,做为永久性工程的定东陵毫无招架地敞开在这群匪兵面前,统治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的陵寝大难临头。
慈禧的棺木被打开后,一场暴虐的洗劫是免不了的,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物质财富几乎都集中在这里,慈禧的嘴里含有一颗巨大的夜明珠,据说正是这颗夜明珠致尸身不腐,士兵伸手去取,粗鲁用力地掰开她的嘴,她的脸颊被撕破。慈禧的寿衣礼裙缀满了数千颗珠宝,因而也被扒掉,她的尸身从棺椁里被拖扯到地上,凄凉不堪。
等到盗墓的消息不胫而走,皇室宗亲再看到这位老佛爷的真容时,无不愤慨潸然,只见慈禧遗体趴在椁盖上,头朝北,脚朝南,脸朝下,左手反搭在后背上。头发散而不乱,发根处还扎着红头绳。上身裸露,下身穿着裤子。一只脚穿着白袜子,另一只脚赤着,袜子扔在一旁。因为陵墓常年阴冷潮湿,她的尸身长出许多白毛,还留下许多拳头大小的青色和褐色斑痕。这就是慈禧留给世人最后的形象,而后她被重新收殓,盖棺安葬。
而今网上还能看到慈禧尸身腐烂的照片,这自然是伪照。只是她在民间的声望一向不好,大家自然也就乐得见她丑陋的模样。因为有了一场盗墓的闹剧,人们终于又相信了“恶有恶报,死后不宁”的天理之论。通常,历史的记忆要重现人间,必须依附于累累白骨,所幸近代人物留下了影像,我们重塑那段岁月就变得更加真实可依。而我们在回顾慈禧的经历时,或许她生前众多的鲜活照片,都不如最后那张阴森的伪照来得精彩。
我们在回顾慈禧的经历时,或许她生前众多的鲜活照片,都不如最后那张阴森的伪照来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