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干货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2015-10-06  本文已影响2029人  dddcaddd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看书要看懂,还要记住,这是知识学习的思路,是应付考试的思路,是学院教育的思路,而不是成人学习的思路。
这是以图书为学习的主体。你可能会说:“这么做错了吗?”
当然错了,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是你自己。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带来行为改变。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阅读完一本书或书中的片段,有“然后”和没“然后”的区别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应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甚至,你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第一个原因。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包括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有相当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第二个原因是,读的越多,不见得用的越多。
第三个原因是,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点,任何一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值回书价。

第二章 这样读书就够了!

要应用拆书帮的学习理念,拆书家是必不可少的。实际应用中,拆书家和学习者可以是不同人(形式上更像培训或有人主持的读书会),也可以是同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做自己的拆书家)。

实际上,提问能力如此重要,重要到这样一个地步——如果你要我给出一个标准,来衡量某人的沟通水平,我不会说看他表达多流畅、思路多清晰、语言多生动……这些都重要,但如果只有一个标准,那么必须是看他的提问。
因为提问比表达更吻合“沟通”的内涵——表达可能是单向的,提问必然是双向的。流畅的表达可能只考虑了自己,巧妙的提问却必然要考虑对方。当然,提问也有优劣之分,低劣的提问是追问、质疑、挑战、想凸显自己,而优秀的提问则是好奇、探究、尊重,想了解对方。

对特别重要的事情,涉及到决策层面,那么仅仅展示客观事实就不够了。仍然要说事实和细节,但还得加上你对事实的加工,一般就是你的明确观点,然后有你的建议,最后还要对建议的实施效果做预测。
我重复一遍,一份正式的用于决策的汇报,应包含4个部分:事实+观点+建议+预测。建议必须明确具体,至少要给两个。预测不仅要给出积极预测,还要给出消极预测——也就是如果按我的建议做了,可能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样,老板不只能看到你的“朴素”和“专业”,更能看到你的“周全”和“可靠”——一个好的汇报,不仅要让老板知道你的认真和敬业,更要趁机让他认同你思维全面、可以放心托付重要事项。前者,不过是好的员工,后者,才是可以提拔的候选人。

第三章 通向高级学习者之路

高级学习者的特征:
已经学会了不对书负责,也不对老师负责,而只对自己的能力提升负责。在阅读一本书或参加培训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动、有效地学习,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会联结自己的经验,设想日后的应用,而且日后真的会应用。
高级学习者是自己的拆书家。他们的能力增长比其他人快得多,所以他们的职场发展路径也更宽广。
高级学习者还有高下之分。有些人可以把实用指导类图书(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明确的实用指导知识拆为己用,但遇到叙事类图书(如《杜拉拉升职记》)就做不到这一点了。有些人顺着书的思路进行加工是没问题的,但很难超越图书本身去思考。

中国就像一辆极速行驶的大巴车,我们身在其中,能感觉到晃动,却往往没注意这车开得居然这么快。自己打个小盹,一觉醒来却发现窗外已经是新的城市,而自己还穿着农村的衣服。
绝大部分人跟不上这样的变化速度。不信的话,你算一下自己的收入增幅有没有赶上每年的GDP增幅。在我看来,大部分人抱怨收入增长得慢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你能力的增长没有赶上GDP的增长。
那么,怎么能在这样的疯狂变化中适者生存?答案是:你的学习能力应该是美国人的4倍。
很多人有这样的危机感,然后也学习,但用的法子是:不会什么,就去考一个证书。这就是初级学习者的典型表现: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考试——去解决变化中遇到的新问题。
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更多是对知识的记忆,要么记住,要么归纳大意。造就了如此众多的初级学习者和原始学习者,中国的教育难辞其咎。

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查尔斯·汉迪,《思想者》

汉迪在自己的工作中用上这个方法,他说:“我们不提供建议,只是不停地问为什么。这很有助于人们澄清自己的观点。这是我从苏格拉底那儿学到的。”


第四章 拆书帮与成人学习理论

在第三章中有一节我们专门谈过便签读书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拆书帮理念的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实践导向、具备3个核心步骤(RIA)。

与高级学习者相关的成人学习理论:

学习螺旋之一:“体验-反思”

智慧的人身上表现出的睿智之处,聪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的核心是如何处理经验。能够从经验中反思,能够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中学习,然后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是谓智慧人。
在希伯来语中,智慧(Hokma)的定义是:有技巧地将知识适当地应用在生活中。因为智慧植根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发展。只是读书是没用的,能够很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才是智慧的体现。


联系自己,帮助记忆

拆书帮要求学习者努力联系自己的经验,规划自己的应用,这些步骤都会帮助学习者把知识和自己建立联系,从而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将之存储入长期记忆。

在学习中锻炼专家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说,专家和新手之间最基本的区别,可能是专家能够把更多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另外,专家还能够以更快的而且更经济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更强的自我监控技能,而且能够比新手在更深程度上观察和解决问题。
比如,同样学习一个新知识,新手可能会说“啊哈!我记住了!”而专家则会说“对呀,我的那个问题就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解决”。

解决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问题发现阶段,以创造性思维为特征,发现新问题、新障碍,并对其进行回应的过程;问题解决阶段,为当前明确的任务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人们平时说解决问题,更多强调的是后面一个阶段,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处理一个已经出现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刻的表现在于:当大部分人没有发现那里有问题的时候,你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在拆书帮的A(拆为己用)环节,学习者联系自己寻找案例的过程,不仅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锻炼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重构式的学以致用

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学以致用”有两种方式:一种叫扩张(Accretion),一种叫重构(Restructuring)。
显然,大部分人更习惯扩张式的学以致用,会尽力用新的知识去适应原有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就像削足适履,就像新酒装在旧瓶中。只有高级学习者才有意识地做到重构式的学以致用。

与学习促进者相关的成人学习理论

学习螺旋之二:“归纳-演绎”

这个过程和“体验-反思”的学习螺旋很相似,所以称为“归纳-演绎”学习螺旋。对于同样一个知识,学习者进行“归纳-演绎”学习螺旋的次数越多,就越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叙事性学习、身体亲历学习、精神训练法

拆书帮特别应用了3种促进学习者进行演绎的学习理论——叙事性学习、身体亲历学习、精神训练法。

在拆书帮中,叙事性学习主要指的不是拆书家讲故事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而是指促动学习者自己叙述过去的经历,还可以把自己亲身经历或见过的事件加工、改编成一个案例。

身体亲历学习:所以,拆书帮现场学习不仅强调学以致用,也强调“在用中学”。这就是“促动参与”的意义。因为学习者自己读书可以做到“反思”,但比较难做到“体验”。而“体验”正是现场学习的优势。(或者说,能够促使学习者在体验中强化学习效果,这应该是现场学习的优势。因为我们都见过不少照本宣科式的现场学习,学习者只有听讲,没有体验。)

精神训练法:一般在培训或辅导等学习场合提到应用,更多强调的是规划和跟进学习后的应用。拆书帮在催化应用这个步骤,借鉴了运动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一项突破性成果:


这个研究结论已经广泛用于运动和技能的训练,称为“精神训练法”。(Mental Practice)

在大脑中彩排可以缓解紧张,主要是因为精神训练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控制呼吸、心跳、体表温度等等,让人感觉没那么紧张。


在学校里,主要强调个体性认知,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学生的表现无关;在成人学习中,学习的结果能否达到目的,就与他人做了什么、学习者之间的协调有关。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知识作为存储物被放进学生这一容器;而在拆书帮现场学习中,学习者不仅可以从图书片段和拆书家讲解那里得到信息,而且学习者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学习者通过倾听其他学习者的想法,认识到自身在这个主题上的不足,从而更加愿意学习。

拆书帮理念的三大实践方法中,便签读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与高级学习者相关的成人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而与学习促进者相关的理论,则体现在拆书帮现场学习和拆书帮俱乐部的流程中。

第五章 拆书帮现场学习全攻略(暂跳过)

第六章 没有你拆不了的书


显然,对拆书家备课来说,最容易的类型是实用类,其次是理论类,叙事类和其他类较难,自由度也较高。不同拆书家拆解同一本实用类图书,差别不会很大,但拆解叙事类和其他类,就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了。

接下来是对4类图书确定知识片段、备课、讲解方法的介绍和示范

  实用类图书

要讲解原因,是因为人们在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件事之后,做这件事的意愿会加强。第二点是告知人们听从这个建议去行动之后会如何,这样会鼓励学习者更愿意去行动。

理论类图书

确定知识片段
在理论类图书中,拆书家要找出作者的主要结论,总结核心理念,然后在讲解中将之转化为建议。
一本优秀的理论类图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会提出一些此前未明确提出的观点或理念。
一本行为心理学教科书,可以分解为行为心理学是什么的观点、研究它的意义是什么的观点、对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观点,以及每个部分的最新研究成果汇总。其中,大部分内容对于学习者希望达到的目的都没有太大意义,拆书家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对我们有指导意义的观点或理念。

叙事类图书

对叙事类图书的拆解,较高的境界是富于乐趣却不流于肤浅,故事遥远却能联系到眼前,源于点却能带出面,启发琐碎却能阐释系统。

当你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到把叙事类内容都拆为己用,对别人看过只能触发感受的东西,你却可以收获理性的启发的时候,那么,你的学习能力就达到高级学习者的境界了。

其他类图书

其他类图书的界定不是说这本图书不可以划分到前面3类图书之中,而是拆书家对这本书的拆解思路不同,可以称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式的拆解——你得到的启发,或者你作为拆书家希望学习者得到的启发,和图书片段本身的内容不是一回事。
比如,我们把一本育儿类图书内容拆解为对工作沟通的指导,把一本健康科普类图书内容拆解为逻辑训练,分析作者写作的手法来拆解出说服人的技巧……
所以,“其他类图书”可遇不可求,不是拆书家故意要找一本其他类图书,而是在读某本书的时候有了联想。


由这段例子,我们可以理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其他类图书拆解法。
小结

第七章 拆书帮职场核心能力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要换工作,不要太囿于从前的工作职位,去尽力发掘自己拥有的能力,然后将这些能力组合成新的形式,找出可以运用这些能力的工作。”

核心能力从哪里来?
是从知识来的吗?不是。你可以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硕士,但成不了马云;你可以读几十本关于演讲的书,但成不了杰瑞•魏斯曼。
是从经验来的吗?不是。资深英语老师不是个个成了马云,资深电视台制作人也不是个个成了杰瑞•魏斯曼。


  拆书帮职场核心能力

你一定要写出一两个你自己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你编写的。只要拆解出自己的案例了,这些知识也就开始转化为你的职场核心能力了。

参照拆书帮的方法做一个更优秀的高级学习者,参加拆书帮在线互动或现场学习,你会发现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甚至为自己不熟悉或尚未出现的工作做准备,这并非不可能,只要学会强化自己的职场核心能力就可以做到。
这世界变化快,又何必弄明白。“内力”练好了,大可不必追赶时代,时代的浪潮会绕着真正有能力的人转的。

拆书帮的独特贡献在于给出具体的提升某项核心能力的解决方案,用“体验+反思”形式培养人的特定能力,效果非常好。

做“认同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心理行为:
1.人们重视自己所说的话和自己得到的结论,而不重视自己被告知的东西。
2.人们重视他们索要得来的东西,而不重视免费得到的东西。

第八章 拆书帮与学习型组织


企业内部学习促进者也应如此。不要总是去想我自己可以怎样表现得更加出彩,甚至不要去想我怎样可以在学习过后的反馈表中得到更高的评分。应该在准备中把心思放在学习者的需求调研和能力分析上,在现场做好促动、催化和引导,把时间多留一些给学习者。最终,只要关注我怎样帮助学习者把图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行为。


拆书帮与知识管理
显性知识的管理

依照德鲁克的观点,组织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资产,既然是资产,就需要管理。所以,组织应该建立资料库,然后像管理物料一样管理知识,使它们能够被方便高效地取用。

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必须认识到知识是很重要的资产。企业需要有意识地收集企业中的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中,然后有效地传递这些知识,也就是让其他员工可以找到这些收集好的知识,并加以运用。
这类可以收集、存储的知识,叫作显性知识。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第一大领域。

经验性知识的管理

无论是战争还是企业经营,能够在经验中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涉及第二种类型的知识管理——对于经验性知识的管理。
但经验性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要从中获益需要高质量的反思和较强的归纳—演绎能力。

知识管理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我们无法详述,在此只简要说明:企业若打算实施和落实知识管理,拆书帮是有效的工具。拆书帮作为方法和工具,可以协助解决两类知识管理中的难点。
在第一类知识管理中,记录和存储显性知识并不难,难处在于已经存储起来的显性知识怎样取用、怎样再传递给员工。拆书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显性知识。
这很容易理解:归纳到知识库的显性知识,与图书的知识片段并没有区别。人们阅读图书有哪些问题,从知识库中取出知识就有哪些问题。换句话说,若不配合成人学习的五大公理,若不设计学习时的体验和反思,若员工拿着这些知识却不能联系自己、规划应用,那么企业精心收集、归档的各类知识,就像是仓库深处蒙灰的设备,像是书架高处蒙尘的图书,很少有人去碰,就算拿出来也起不到实际作用。
在第二类知识管理中,难处在于经验性知识难以归纳整理,而拆书家能够促进员工有效地从经验中学习,把他人的经验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经验性知识难以管理?因为经验基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的做法。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完全没有意义?
经验性知识的管理难度就在于此——在那一个时候,对那一个客户的特定需求,我做了那些事,最后达到了那样的效果。而要把这些经验分享给他人,要么需要给出大量的背景和细节,于是难免冗长;要么需要高度概括,但高度概括后的东西,常常非常正确以至于没有意义(大家早就知道),或者缺乏情境从而不具备学习价值。
这种情况下,“学”比“教”更有效。换句话说,如果试图把经验总结成一二三四五的金科玉(通常叫作“标准操作流程”),教给其他员工记住,要他们照章办事、照猫画虎,这很难起到预期效果。但是,如果能够让学习者主动思考和加工,理解这样做的原因,然后把其精髓应用到自己工作当中,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习不是仅仅基于之前做了什么,更是基于对经验的反思。

总结

后记

改变并不容易,但是必须。

10.如果一本书内容很多,可是您说两个多小时的拆书帮最多选择七八个片段,那怎么办?
第一,你是为书服务,还是为学习者服务?对学习者来说,能把几个知识真正用上,远比概览一堆知识重要得多。
第二,选择片段,当都很重要的时候,就分主题,分为两三次拆书帮活动,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
第三,实在不行,就用两个小时拆6个片段,再用半小时概览10个片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