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改一篇文章兼答朋友写文疑惑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建明

朋友给我微信留言,有几条,重点的在首条,意思是没灵感。朋友的文写的不错,顺畅自然,没有一点娇柔做作的成份,我一直很欣赏她的文采,并且让她成为我的个人专题编辑。我的答复在下面,这也是关于写作的讨论,现在截图发出来,没涉及到个人隐私,朋友应该不会责怪我吧。同样不要责怪我的还有一个朋友,就是下面原文的作者,我也给她同样意思的建议,并试着作了改动。大家看看这样的建议妥否?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自我炫耀,只想示范一下。

有时候为了日更我也只发两三百字,或一段话。它们便成为一个零件,或者一个半成品一直摆放在那里。不过,不管日子过去多久我也没将它们遗忘。闲时会翻出来,再加工一下,也许就是篇好文章。《甜甜的汤圆》是,连载的中篇《荒地》也是,还有许多标上(修改)的都是。

在简书里,我给许多有写作潜力的人留过言,希望他们将三五百字的文延伸,多写千字文,写报纸适用的,这也许是文学爱好者的目标,或者说是终极目的也不为过。

做豆腐》(修改前400字

年关将近,都在为年准备,做豆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今天等到忙完,真的感觉有点累。

确切地说,我是跟嫂子学做豆腐。不怕你笑话,都奔六十的农村人,不会做豆腐,真的是有点另类,怎么想都说不过去,事实确实如此,至少我还不能大胆的去独立完成做豆腐的全部工序。

昨天傍晚按照嫂子的吩咐,将黄豆洗净,在她家里用水浸泡好了黄豆。今天一早,我到她家时,她早已将泡好的黄豆已磨成了豆浆,一家三十斤,我们这里说有两磨,一共四磨。接下来就是烧冲浆水,滤浆,再烧开,舀进备用的桶里,当上面起了一层薄薄的依子就可以下石膏粉,这是整个做豆腐过程中的关键。要恰好。多了少了都不行,都会影响豆腐的口感和质量。不过他也是有据可寻,下石膏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不要过猛,在下的过程中要不时的用瓢里的清水在浆上面一滑,如果浆随清水分开不合就好了。就要停止下膏,用盖子盖好静养一些时候,等待豆腐的形成,之后就是装箱了,整个做豆腐的全部工序完成。


《做豆腐》(修改后1020字)

年关将近,年味渐渐浓起来,鼻子只要没堵塞,似乎在村里村外、以及小道上都能闻到。一年一度,乡下人开始了忙碌,都在为年准备,做豆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今天为了学习这项技能,我从早忙到晚,感觉有点累,也感觉到充实,开心。

我是跟嫂子学做豆腐的。不怕你笑话,都奔六十的农村人,在我们这里不会做豆腐,真的是有点另类,怎么想都说不过去。事实确实如此,至少我还不能大胆的去独立完成做豆腐的全部工序。

昨天傍晚按照嫂子的吩咐,将黄豆洗净。阳光下,那些透了水的黄灿灿的豆粒,像是刚从浴室里出来的女人的脸,饱满丰润,似乎摸上去会有弹性。往一只干净的大盆里,注入清棱棱的水,让豆粒浸入其中,冰冰的水里有我温馨的期盼。

今天一早,就急急地赶到她家,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起的床。大盆里浸泡的黄豆已磨成了乳色的豆浆。一家三十斤,我们这里说有两磨,一共四磨,这可不是一时半刻就能磨得出来的。

匆匆吃过午饭,大嫂开始在大锅中烧冲浆水,滤浆,再烧开,然后舀进备用的桶里,一系列的动作像个大师般轻车熟路。当上面起了一层薄薄的依子时,大嫂说可以下石膏了,这是整个做豆腐过程中的关键。静静的时光里,桶中的豆浆在石膏的中和下,渐渐揉合,会聚,由混沌变得清晰。这是一个孕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手艺的过程。下石膏凭的是经验,也是考验眼光的准星是否错位,多了少了都不行,都会影响豆腐的口感和质量。在这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切忌过猛,要不时的用瓢里的清水在浆上面滑一滑,如果浆随清水分开不合就可以,就要停止下膏,用盖子盖好静养一些时候,即可以将散乱的豆腐脑装箱沥水,当轻轻揭开纱布的时候也就揭开了所有的秘密:一板板嫩白的豆腐冒着热气呈现在眼前,散发出豆子特有的腥味。

将切成块状的豆腐沉没在放满清水里桶或盆里,这是豆腐最适宜的保鲜模式,豆腐在水中自由地呼吸静养,柔嫩如初,光滑如初。

晚饭时光,红泥小炉之上,冒着浓雾般热气的火锅里,主菜食尽,剩余的是浓油残汤。这个时候手抄一块豆腐平放在掌心,另一手持刀,轻刻慢划,厚实的块状豆腐被划成小片,无需大的动作,手指轻斜,薄薄的豆腐顺势滑入汤中,在咕噜咕噜声里起伏,翻滚,浓汤渐渐侵入光洁的豆腐中,它们开始张扬,直到千疮百孔,这样成熟的豆腐就有了韧性,有了绵绵不绝的滋味。

现在生活富裕了,曾经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得到豆腐仍是一种百姓餐桌上平常菜。一块手工老豆腐可煎,可炸,可炖,也可以制成丸子,可搭配在青菜绿叶间,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深处的品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