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人类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讲到宏观经济,有一个人人都听过的概念,就是 GDP ,国内生产总值。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啊,如果我问你,中国现在 GDP 的总量是多少,可能你还得反应一下才能想起来。但是如果我问你, GDP 的增速是多少,你心里大概总是有个区间的。比如说,我们常说中国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 GDP 增速年均在10%以上,这个增长很高。
到2019年,政府设定的 GDP 增速目标是6%~6.5%,没有10%那么高了,但是也还不错。我们经常听见这一类表述。这里面说10%、6%,都不是 GDP 的总量,而是 GDP 的增速。好像跟总量相比,我们对增速还更敏感。
这种心态,其实是我们现代人一种典型的观念习惯,就是经济光盘子大还不够,我们更在乎它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大。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更喜欢这样想。你想,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迎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我们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那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啊。所以从2008年开始,我们一感到经济有下行压力,就是增长放缓,我们就开始紧张。
这还不是不增长啊,就是增长得慢了一点,我们就开始紧张。所以,经济会不断有增长这件事情,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几乎是我们全部生活习的支柱。一旦这个支柱发生了一点动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安全感,也就动摇了。但是不知道你想没想过一个很抬杠的问题啊,那就是,谁说经济就一定得增长呢?它不增长,就跟去年一样,周而复始,怎么就不行呢?
马尔萨斯陷阱
这个想法现在听起来很荒谬了,但是其实人类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这么活着的啊。比如说,你就想象一个中国古代的农民家庭。你说它关心啥?它关心的是今年是丰收还是歉收,今年的口粮够不够吃、有没有余粮。它不会想着,今年的收成必须比去年多。只要能子承父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就够了啊。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拉大一点,看看过去两干年历史上的情况,你会发现也是这样。过去2000年可以分成两段,一段是前1800年,另一段是后200年。
我们先说前1800年。这1800年里,全球人均收入增长了多少呢?增长了50%。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公元零年的收入是100块钱,那你在公元1800年的收入就是150块钱,只增加了50块钱。这还是我们1800年干的活。要到了后面20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才突然起飞。
所以你看,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面,人类社会根本谈不上什么经济增长,普通人的生活也谈不上什么改善。那时候人们不觉得增长是正常的,恰恰相反,觉得没有增长才是正常的。不光老百姓这么想,当时的经济学家也这么想。比如有个词你可能听说过,叫"马尔萨斯陷阱”,是一个叫马尔萨斯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马尔萨斯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他说,人活着就要繁衍后代,繁衍的后代越多,消耗的生活用品也就越多。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生孩子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生产增长的速度。因为生产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但是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到一定时候,全社会生产的生活用品就会供不起它的人口。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那产品不够吃怎么办呢?人口就得下降。怎么下降?就通过战争、饥荒、瘟疫,等等这些灾难。比如十四世纪的时候,欧洲闹黑死病,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全欧洲人口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就跟《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一样,一个响指干掉一大部分的人口,那剩下的人生活水准就上来了。
但是你也能想到,好景不长,人口增长早晚又会超出生产能力的限度,然后再重来一轮。人口和生产之间的这种冲突,可以说是贯穿了人类社会前1800年的历史。按照马尔萨斯的理论,它会让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在一个不死不活的水准周围波动,永远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增长。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关注人类社会的长期特征,你会发现它里面好像也没有什么必然性的动力,能让人类变成一个追逐经济增长的物种。
人类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前面说的只是过去2000年里面,前1800年的情况。但是后200年里怎么样呢?我们的人均收入在后面这短短200年里,增长了10倍。
这是什么概念?经济学家把人均收入的变化画成了一张曲线图。你会发现这个曲线很像一个曲棍球杆,在前面很长一部分几乎是平的,但是快到尾巴的时候,突然开始变陡。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过程,在后200年里,突然爆发式地启动。那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你可能会想,这不是因为工业革命嘛。但是这没解释完啊,工业革命又是为什么发生的呢?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那当时的英国,是什么条件造成了工业革命呢?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那是不计其数。有人说,是因为英国制度好,保护私人产权,可以鼓励生产和创新;有人说,是因为英国科学发达,人民有文化,所以发明出了蒸汽机。这些解释当然也有道理了,但是其实都经不起细琢磨。比如说,我们看当时另一个也很强大的国家,就是荷兰。这些条件,什么制度啊、文化啊、知识啊,其实荷兰都有。你说英国有保护私有产权的制度,但是荷兰资产阶级革命比英国还早啊,你说英国人有文化有知识,但是当时欧洲最有文化、学术风气最开放的国家是谁?是人家荷兰。
比如,现代国家学说的创始人霍布斯,是英国人,但是他的著作在英国反而被查禁,最后还是在荷兰出版的。现代财产理论的先驱,约翰.洛克,也是英国人,但是他的主要著作《政府论》,大部分是在荷兰写的。即使荷兰这些条件都有,甚至比英国优越,但工业革命还是没有在荷兰爆发。不光荷兰,还有法国、德国、意大利,乃至当时的中国,都有那么几个条件比英国要优越,但是都没有爆发工业革命。
这就说明,我们用制度啊、文化啊这些通用的因素,去解释工业革命,它可能是有问题的。你想,要突破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惯性,启动这个经济增长的过程,哪有这么容易啊。它的条件肯定比我们想象的要苛刻得多。
它不是只要谁学了英国的制度和技术,谁就能做到,而是可能需要一些非常特殊的偶然因素。比如说有一个因素上,英国就特别幸运,就是煤炭资源。
你想,工业生产需要大规模使用机器,也就需要大量的燃料。当时最常见的燃料有两种,就是木材和煤炭。但是木材其实不合适。为啥?你想,种植木材是需要土地的,但是土地就这么多,而且还得种粮食、种棉花吧?这样算下来,能留给种树的土地没剩多少。所以,能获得的木材的数量其实非常有限,它不可能支撑工业的快速扩张。
但是烧煤就不一样了,煤是地底里挖出来的,它不受土地的限制。而且烧煤比烧木头的效率更高,同样重量的煤和木材,煤提供的热量是木材的两倍。所以,要大规模用机器来生产,一开始必须用煤炭当主要燃料。
而英国正好有很多煤。而且,这些煤里还有不少是在地面上的煤矿,连挖煤的程序都省了。还有不少煤矿离河流很近,是开采也方便,运输也方便。英国煤炭资源这么好,工业化进程要在英国启动,就容易得多啊。
相比之下荷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荷兰也有煤炭,但是品质不如英国,地面煤矿也少,离河流也远。就差这么一点,工业革命就没有在荷兰启动,而是发生在了英国。
宏观经济学的使命是什么?
之所以之前给你回顾这一段历史,是要说明一件事,就是经济增长这个过程,它不是一个天然的,由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则来维持的过程。恰恰相反,它是我们人类在非常晚近的时期,因为非常偶然的机缘巧合,才刚刚扃动的一个过程。
我们前面讲了,按照马尔萨斯陷阱理论,只要经济增长跑不赢人口增长,那么周期性的战争、瘟疫这些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是因为人类偶然地启动了经济的增长机制,这些东西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因为它们被经济增长给取代了。
而且,人类本能里面那些征服、杀戮、掠夺、毁坏的欲望,也被另一种更温和的欲望给取代了,那就是对财富的欲望。这些事情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那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好啦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周六了
祝,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