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人生的“无用”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是复旦大学的一个老师讲解什么是“朋友”,不去探究此视频的真伪,单就视频内容而言是个人觉得相当好的教学,如果视频为真我就只能说学校之间,师资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培养差距,进而会影响到未来的人生走向吧!好了,不说太远跑题的话题;视频中的老师讲到“朋友不是有用的,朋友是无用的”,从朋友的有用无用扩展目前社会所谓的主流价值观,那就是以“利”为准,不管什么事都想着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是否对自己有用,从大学的选专业是否好就业,到甚至谈婚论嫁都想着能不能让自己过的舒服,或者对自己外在物质条件能够满足,而且还觉得是天经地义,对于千年的文化传承早已抛之脑后。
的确,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的世界没落农业国,一下飞跃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错!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但是中间紧紧三十年而已,三十年一代人都没有过去,但是却发生了发达国家几代人共同经历的改变,可想而知这一代人的思想得有多大的扭曲压缩,甚至于奔溃,只是为了在让自己的思想跟上经济的步伐,可是这样是跟上吗?我觉得不是。
还记得有段时间上了头条的北大考古系吗?一个专业就一个学生,单传!试问一下所有报过高考志愿的各位,报考之初衷为何?恐怕很多人都会说就业率,的确我当时也是被这三个字迷惑了,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受到周围人影响太多,其实中国很多都一样,高中之前纯粹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从来想过以后做什么,就算是高考完了,也只是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结束了而已,至于选学校专业的事几乎都是由父母亲戚全权掌握,就算有点想法也几乎被埋没。
说的有点小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只是在选专业就业上,甚至于国人痴迷的求神来说的,每次去求神拜佛显得无比虔诚的时候,那肯定是有事的时候,最需要被帮助的时候,希望对自己有用的时候,对于神灵尤为如此,何况存于世间人乎?难道就不能只是为了信仰而去拜佛?
记得高晓松在他的视频节目说过一件事,有一次回到他的母校清华做演讲,到后面的提问环节,让他很气愤,甚至于恼怒,因为几乎问题都是“去国企好还是外企好”“应该考研还是去工作”,当时他就发怒了,什么时候堂堂的北大,中国新文化的开山鼻祖,当年在课堂争论“中国的未来该往哪里走”,为了一个信念可以和北洋政府直面相抗的中国最高学府,现在所有学生竟然心思全在这里,这是何等的心酸,当初蔡元培先生的开学教诲都哪儿去了?此后高晓松再也没有回清华演讲过。
其实不只是清华,何止清华?清华方且如此,至于其他学府那更不用说了,什么是大学?大学的人才毕业后都是要去作为社会栋梁的,作为下一代的接班人,作为中国未来的当家人;在学校这个学术气氛还算浓郁的环境中功利心都如此之重,那入了社会更多的诱惑,更多的利益驱使,恐怕所有的栋梁都得蛀虫,大厦还能撑多久。
不能要求让所有的都无用,起码在一些涉及道德或者法律底线的事做到对自己无用,无用便是最大的有用,对子孙后继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