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年纪,我却觉得自己老了
文 | 陈子乐
昨晚下课,经过教学楼前的广场,顺手捡起了滚到脚边的皮球,放在了一个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小手中。站在一边的奶奶牵住他,俯身说了句:
“快谢谢叔叔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习惯“叔叔”这个称呼了。但是回去的路上,还是忍不住问了舍友一句:“你觉得我有这么老吗?”
舍友装模作样地端详了我的脸,然后一本正经地说出了无比欠揍的话:“要是我不认识你,我也会叫你一声叔。”
“你还是叫爸爸比较贴切。”我冷笑一声。
我可能真的老了。
很久之前,这个念头突兀地闯进脑海,之后就在里面生根发芽,翻江倒海。
它在我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像循环小数一般证明着它无限接近于真实。缺少安全感的生活把我推向烦躁的泥淖。
有的清晨,我甚至都不想睁开眼睛,新的一天,各种琐事,DDL带来的焦虑与不安逐渐榨干仅存的乐趣。早起洗漱朦朦胧胧地看镜中的自己,之前冲冠的怒发早早被撂倒成稀疏的刘海,遮掩着日渐贫瘠的发际线。
仿佛看见了八十岁的自己。
我把这种想法,称作“自我衰老”。
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无病呻吟,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卷,一大半受访的90后,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念头,挥之不去。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老了?
下面的回答者,清一色的都是二三十的年纪。
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在我们60后,70后的父辈们还不服老的时候,他们的后代却开始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老龄化社会,老去的不仅仅是身体。
蹦迪带护膝,啤酒泡枸杞。
“自我衰老”与少年老成最大的区别,在于少年气的丢失。
习惯于窝在家里看剧,不愿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习惯于一再妥协,计划一再拖延直至搁浅。
习惯于被生活推着走,没有想过走在生活的前头。
。。。。。。
变老只是个谎言,欺骗着自己向生活妥协。
认识一个师兄,他在我心里就是那种少年气很足的人。大学的前半段加入了一个组织开始做一些公益项目。从开始的小跟班,一路做到了项目经理。大二暑假开始创业,中道崩殂。沉寂了几天之后,他和我说,他要证明自己。
他永远是那种一有想法就会发疯的人。连续组队参加了数个创业比赛,商业计划书摞起来比我的高数还厚。但结果都是差强人意。在一次活动之后,他找我喝酒,三瓶啤酒下肚,破口大骂:
“对牛弹琴!对牛弹琴!”
可我觉得他才是牛,一头认真起来,什么都拽不住的牛。
再见到他,已经是在学院的官网上,全国银奖。
他应该还是不会满足的吧。
很多人的朋友圈,能晒的逃不出吃喝玩乐的金刚圈,还有南方特有的大只蟑螂。
可他的朋友圈,永远是朝气蓬勃的力量。
我很抗拒他的朋友圈。
“自我衰老”消磨的不仅仅是少年的锐气,还有一往无前的执行力。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一段台词,“明天将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他的早餐会比任何时刻都要甜美,包括你我所尝过的一切。”像寒号鸟一样大口呼吸着今天自由的空气,却永远吃不到明天的早餐,直到冻死在寒冷的夜里。
著名的“狗鱼效应”指出,人的工作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威胁与紧迫感。如何应对这种紧迫感将决定你的高度。
“自我衰老”的人擅长逃避。拖延就是常见的手段。我看到过有人在论文提交前一天一字未动,依旧沉浸在游戏中。像鸵鸟把头埋入沙地,他并不能从游戏里获得多大的乐趣,只是为了可以暂时忘记焦虑,饮鸩止渴般地麻痹自己。
在我曾经选修的《心理学》课程上,讨论过“拖延症”的话题。克服“拖延症”,重点在于计划与行动,摒弃所有可以当作借口的东西。将需要做的工作按照优先级排列,每天至少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老去不是一件可以作为借口的事情。
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你可以感慨,但是不能承认。
理想的生活是,一边怀旧,一边拼命向前奔跑。
说着“老了老了”,然后好好照顾自己。就算分手失恋,也只看成是一种人生阅历。
打着“自我衰老”的旗号,怂恿自己停下脚步,都是对自己耍流氓。
我很喜欢知乎上面的一个回答:“老去,无非是理解了诸多生活中的不如意,琢磨琢磨,感觉日子还得往下过,生活待我也不薄。”放在最后,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