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及其导致的灭亡

2019-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徐圣璋

摘要:忠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失去了其鲜活的生命力。但是义却在民间蓬勃发展,在民间流行。我认为水浒传中义的内涵包括兄弟之义、侠义与江湖之义。

由于这三种义,众人团结并忠于宋江。而宋江的愚忠使梁山军在斗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放弃来之不易的局面而归顺朝廷,而众人也愚忠于宋江导致其灭亡。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愚忠、侠义、江湖之义

  “忠”有着肯定人的善念的成分,但随着不断的改头换面,已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由于只是统治者的工具,具有虚伪的一面而不为热爱真诚自由的民众所接受,不实用于底层阶级,在民间失去了受众。

  “五常”之“义”本意是“宜,适宜”的意思,《释名》中说:“义,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儒家对“义”的含义作了道德化的限定,把“礼”作为“义”的标准,把凡是符合“礼”的规定,服从或有利于宗法等级秩序规定的思想言行称之为“义”。

但是“义”的含义在民间蓬勃发展,早已脱离了其本义。是民众自发形成的社会规范,它真诚实用,是适用于“江湖”这个圈子的普遍准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的个性和价值,代表了一种阳刚凛冽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人之为人最为真实的精神诉求。因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很受欢迎。

我认为水浒传中义的内涵包括兄弟之义、侠义与江湖之义。

武松身上就有很强的兄弟之义,他在柴进家里思念的是自己的哥哥,因寻求武大郎才偶然打死了那只老虎。潘金莲几次引诱武松不成,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武松的兄弟之义。最后冒着被斩的风险,剐了潘金莲,杀了西门庆,尸体全部送到武大郎坟前陪葬,完全是因为与武大郎的手足情深。

兄弟之义更突出保护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而侠义更突出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保护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便是鲁智深。鲁智深为救素不相知的金老一家,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报关之后一路被通缉,最后还落得剃度出家,逐出寺庙,无所依靠,饥肠辘辘,却无半点怨言。还有他大闹桃花林、大闹野猪林。都是他拯救几乎是初次见面的人的义举。

水浒传中的一八零八位英雄并非都是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好汉。比如揭阳镇的穆弘、穆春弟兄靠着家族财大气粗的势力,血腥、残酷地统治着揭阳镇。一声令下,店铺关门歇业,整个市镇居然无人敢吭一声。浔阳江的张横、张顺弟兄,在扬子江僻静处渡客,到了江中心,操刀敲诈乘客。还有做人肉包子的张青、孙二娘。这些人怎么能跟武松、鲁智深这样的正义之士和谐相处呢?靠的就是江湖之义。江湖之义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无论是好汉还是混蛋,都是好汉。不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无论是好汉还是混蛋,都是混蛋。判断问题的标准不是取决于社会公德,而是取决于圈子里的利益。”

正是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兄弟之义、对侠义的崇拜、以及淡化个人品质的江湖之义使水浒的一百零八将团结起来,并忠于共同的首领——宋江。

而宋江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出了极大的愚昧和盲目。《水浒传》所描写的宋朝极度腐朽,但宋江仍然坚信是“奸臣蒙蔽了圣上”,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高俅、蔡京等人。甚至在临死之际仍不忘效忠朝廷,其愚忠可见一斑。然而其最大的愚忠,就是使梁山军在斗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放弃来之不易的局面而归顺朝廷。不仅让朝廷顺利的借宋江之手消灭了占据六州五十二县,有百万之众的方腊政权,而且达到了压制梁山军的目的。这种计策在久经沙场的宋江看来恐怕是心知肚明,然而他仍然不予以反抗,反而抱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信念一路走到黑。  

宋江手下的众位头领在招安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愚忠,他们之间不乏关胜、呼延灼这样归顺的朝廷大员,也有如卢俊义、柴进之类的富士名流。他们之中也许早已有人料到归顺之后的下场,然而他们却一味地效忠宋江。传统文化中“忠”的意义却被他们不自觉地误解,认为忠诚就应该忠诚于皇帝,忠诚于首领,哪怕明知他们做出了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决定也要义无反顾地服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盲目的忠诚已经背离了“忠”的根本意义。墨子曰:“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忠”的最高境界应是竭尽全力使自己辅佐的领导者走向成功,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纵容和执行领导者的错误。

从更深层次来讲,在梁山众头领的头脑中,缺乏对自己事业的足够认识,他们的揭竿而起或为生活所迫,或为避牢狱之灾,绝大多数没有一个长远的、成熟的、实际的革命计划,因此他们无法把握自己事业的未来走向,只能盲目地忠于宋江的指挥,这是他们表现出愚忠的根本原因,也是梁山起义以及历史上众多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