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疑,给予充分信任

2019-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才哥

用人不疑,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不疑”的真义是委托。领导者只有充分信任部属,大胆放权,才能使部属产生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部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战争年代,当某一级指挥员牺牲时,上级马上指定代理人,有时甚至指定一士兵代理排长、连长或更高级的军官,这些受命于危难的军官或士兵,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创造出骄人的战绩。道理何在?高度的信任,必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当一个人得到完全信任时,就会以其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因此,领导者一定要建立起上下级之间的信任感。

曹操的事业开始之时,他身边的几位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郭嘉、陈昱,他们都来自敌营,又如反复投降的张绣,他们都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个个委以重任,使他们始终都效力于曹操的阵营。这其中尤为典型者张绣。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刚刚过了十几天又突然反叛了他。这次反叛,造成了曹操阵营的巨大损失,他不仅失去了他最为欣赏的后继接班人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失去了一员大将典韦,差点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保。既是这样,张绣依然是他阵营的重要一员,最后官至“破羌将军”,谥曰:“定侯”。

蒋济,最后官至太尉,是魏国的“四朝元老”。他刚走上仕途,正赶上曹操兵败赤壁。曹操一边撤兵,一边想把江淮之间的民众北迁。在那一带任职的蒋济坚决不同意。曹操执意去办,不但没办成,反把十多万人吓得跑到吴国。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给曹操写了密信,告蒋济要率众造反。曹操根据蒋济的一贯表现,认为这指控纯属诬告。于是,他立即把与蒋济一起任职的于禁、封仁等人找来,拿着告蒋济的信说:“蒋济怎么会做这种事?如有,算我认错了人。这一定是有人自己想叛乱,嫁祸于蒋济,以扰乱我的视昕,达到叛乱的目的。”他不仅没有责怪蒋济,反把蒋济调到自己身边工作。这样处理真是太恰当了,既将蒋济被告的事公布于众,公开保护了蒋济,也给在那个地区工作的于禁等人壮了胆。

疑心人皆有之,但对于领导人来说,用人时,如果对所用之人起了疑心,说明领导者怀疑的并不是下属的能力,而是在怀疑自己的眼光。一旦领导者产生了怀疑之心,那么就会像袁绍一样,偏听则信,对所用之人的建议有所想法,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国时期的孙策,十几岁统帅千军万马,横扫江东,为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对将领的信任,因为他用人不疑,信任属下,致使属下将领死心塌地忠诚于他。

他属下有一名勇将,叫太史慈,原来是杨州刺史刘繇的属下,可是刘繇不太信任他,始终不肯重用。

有一次,孙策与刘繇交战,刘繇派太史慈出战,太史慈与孙策打得棋逢对手,难解难分,最后没有分出胜负,双方都很狼狈,只好罢兵。当时气得孙策咬牙切齿,说再见到太史慈非把他生吃了。没想到时间不长,两军再次交战,太史慈真的被孙策俘虏了。人们以为这回孙策该报仇了,非得把太史慈杀了。

可是却出人意料,孙策一见太史慈,喜笑颜开,马上过去亲自给他松绑,并握着太史慈的手说:“策仰慕将军已久,请将军与策共举大义好吗?”太史慈深受感动,表示愿意归顺。孙策任命他为中郎将。

这一仗把刘繇打得大败,幸存的一万多人马逃到各地。孙策急需扩大自己的力量,他派太史慈去招降刘繇的部下。有人担心地提醒他说,太史慈不回来怎么办?孙策自信地说:“你们放心吧,太史慈不是那种无信之人。”

太史慈临行前,孙策给他饯行,问他多长时间能完成任务。太史慈说,需要两个月时间。结果五十多天太史慈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此后,太史慈跟随孙策南征北战,忠心耿耿,为孙策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临死的时候,还满怀深情地说:“孙将军对我恩重如山,而我却报答不够,非常遗憾。”

曹操和孙策的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在任用人才时要懂得用人不疑,给人才以充分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两种领导者:一种是事必躬亲,大事小情都要过问,甚至不放过任何细节,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无所作为;一种是集中精力抓大事,而把日常的具体事务交给下属去做,因而工作有条不紊,成效显著。

对以上两种人,下属更喜欢哪一种?当然绝大多人喜欢后一种。因为没有一个下属不把上级交给的任务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而对领导者来说,不善于运用委托艺术,就只能陷入事务之中,成为瞎忙的事务主义者。不敢委托,实际上是对下属的不信任。

《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名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能不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可见,宁愿对君子犯错失信,也不要失信于小人。对君子犯了错,他不会太过责怪你,而对小人犯了错,那就是一个大祸。

曹操用人虽说是唯才是举,但对于德行也并不是不讲究,对于那些反复无常、对主不忠的小人,曹操也会弃之、杀之。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早年曾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术效力,被封为徐州牧,后自成一方势力。其人生性多变,为人不忠,但的确是战场上的一员猛将。

曹操在白门与吕布对阵时,吕布向陈宫求计,陈宫劝吕布城外扎营,形成犄角之势,怎奈吕布轻信妇人之言,不听陈宫之计。

吕布在城内坚守时下令,不准饮酒。一天,吕布手下部将侯成的十五匹马被人盗走,后被侯成发现,赶上夺回。众人为侯成祝贺侯成设酒杀猪款待众人。此事被吕布知道重罚侯成,引起侯成变心伙同宋宪、魏续捉了吕布献给曹操。

曹操欲杀吕布,吕布对曹操说:“您所忧虑的不过是吕布,现在我被捉住,天下大事就定下来了。您统领步兵,我为您统领骑兵,您还有什么担心的呢?”曹操征求刘备的意见,哪知刘备却说:“您难道不记得丁原和董卓的事吗?”曹操顿时醒悟,下令缢死吕布。

原来,吕布曾经辅佐过丁原,并认丁原为义父,后来被董卓高官厚禄引诱,将丁原杀害投靠董卓,又认董卓为义父。这吕布不但贪财,而且好色,又因为貂蝉将董卓杀害。如此反复无常,曹操岂肯收留,这就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整个人生轨迹。

在古代历史上,小人是左右政局的重要因素,每当朝代更迭、社稷颠覆,常与小人作乱有关。而那些开明的有作为的领导者,总是懂得远离这些小人。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国相后,就一心一意地依靠管仲。有人向他报告工作,他就问:“向国相报告了吗?”如果来人说没有报告,他就说:“怎么不先向国相报告?”

当时齐桓公身边有两个奸佞小人。一个是竖貂,一个是易牙。竖貂想进内宫邀宠,但因自已是男子,不便进宫,就自己把自己阉割了。齐桓公非常可怜他,对他非常宠信,经常带在身边,不离左右。

易牙是齐国雍邑人,为人多权术,箭射的好,并精通烹调手艺。易牙想得到齐桓公的宠信,就做好吃的献媚给竖貂,让竖貂在齐桓公面前给他说好话。竖貂得了易牙好处后,就把易牙推荐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召见易牙说:“听说你烧得一手好菜?”易牙说:“是。”齐桓公开了一句玩笑,说:“我尝遍了鸟兽鱼虫,就是不知道人肉的滋味?”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侯,易牙蒸了一盘肉,嫩的象乳羊,而味道比乳羊肉还好吃。齐桓公一下子全吃光了。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啊,这么好吃?”易牙跪下回答:“是人肉。”

齐桓公大惊,问:“从哪弄来的人肉?”易牙说:“是臣的三岁长子。臣听说,忠君者,不有其身,不有其家。君未尝人肉味道,臣所以把孩子杀了让您尝尝人肉的滋味。”齐桓公当时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出去吧。”

从此,齐桓公把易牙也当成了自己的亲信,格外地宠爱他。以后,竖貂、易牙经常勾结在一起干坏事。他们俩人暗地里非常忌恨管仲。

有一天,竖貂和易牙找了一个机会,在齐桓公面前说管仲的坏话。他们两人对齐桓公说:“听说君出令,臣奉令。今天您张口管仲,闭口管仲,齐国的百姓怀疑齐国只有管仲,没有您呀!”

齐桓公听了马上警觉起来,意识到他们两人在说管仲的坏话,挑拨他与管仲的君臣关系。立刻严肃地说:“我与管仲,就象上身与股肱的关系啊,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你等小人懂得什么!”

他们两人吓得赶紧退了出去。他们知道齐桓公这么信任管仲,是无法撼动管仲地位的,从此再也不敢说管仲的坏话了。

小人,是中国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小人,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事君必定不忠,事亲一定不孝,交朋友必定不讲信用,对待部属下人,也一定不讲道义。一个人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做到诸葛亮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

用人不疑是与疑人不用的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在思想品质上有疑点的人,在能力上不能胜任的人,经过认真考察、研究,觉得不可信任的人,则一定不要用。如果失之斟酌,盲目错用,就会自食苦果。

智慧书签

用人不疑,是一门学问,是以情感上的信任激励当事人发挥出最大效用,是它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领导者对属下要细心的考察,考察好了,就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因为只有用人不疑,信任下属,大胆任用,下属才会尽责尽力,做出更大的成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