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读书
今天看《明朝那些事儿》,看到这么一段文字,非常感动,天底下竟有这样的书痴。
邱濬是著名的书痴,但由于出身贫寒,只能四处借书来读。有时候为了借到一本好书,他甘愿步行数百里,不拿到手决不罢休。
有一次他听说县里有位老学究家里藏有好书,就立刻兴冲冲地赶了去。哪儿知道老先生惜书,坚决不肯外借。不得已,邱溶要起了无赖,在老先生家软磨硬泡了半个月。老先生不堪其扰,最终选择了报官。
县太爷了解了案情后,开导说:“此人既有好学之心,何不成其大志?”老先生这才松了口,允许邱溶借住家中翻阅。
正是这些得来不易的机会,为邱溶的学识和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想如果人人都像邱濬(jun)这样喜欢读书,恐怕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定很高了。
邱濬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以其所著《大学衍义补》而闻名于世。15世纪中叶,明朝面临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邱濬以重构儒家经典的方式,编衍义补》,系统阐述治国理念。
邱濬一生,其严谨的家风不仅对他在为官为学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更使其家族甲第延绵七代之久。无论是邱濬家族的家风家训抑或是邱濬本身的品德思想都有可鉴之处,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邱濬七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祖父邱普接过了抚育邱濬兄弟二人的重任。
邱濬的文集中有一篇《可继堂记》,其中写祖父希望邱濬哥哥邱源“尔主宗祀,承吾世业,隐而为良医,以济家乡”;对邱濬的希冀则是“尔立门户,拓吾祖业,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正是这样的期待,让邱普十分重视对两个孙子的教育。“以济天下”的鸿鹄之志就此种在了幼年邱濬的心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邱濬发奋读书、手不释卷。
邱濬的母亲李氏知书达理,丈夫离世后,她守节教子,常常陪着儿子们读书,询问其功课情况。在邱濬已经在京为官时,她仍然写信“戒谆谆以忠谨,图报国为言”。邱濬的夫人吴氏也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在夫妇二人的教育下,其子皆能不辱家风。长子邱敦独自出门时并不像其他官宦子弟那样骑着马高高在上。次子邱京重义乐施,战乱过后,他救济贫困百姓、资助邻里孩童上学。吴氏也自甘淡泊,安居乡里,长子邱敦去世,她前去京城把孙子带回海南,路途上官吏们纷纷借机送礼,她一律严词拒绝,成为佳话。
邱濬为官四十余年,严于律己,关于他的清廉爱民的故事也在琼州大地广为流传。
成化七年(1471),邱濬返琼葬母,启程前,他从京城购回了不少书籍。在把书箱装船时,一些与他“结怨”的官员认为箱子中装的应是金银财宝,就派人开箱检查,结果却都是书籍,令他们大失所望。
回到故乡办理完了母亲的后事后,按照古代礼法,邱濬应在家守孝。恰在此时,琼山县抱元图(明代在基层实行里甲制度,里一般设于乡村,图一般设于城区,后期渐无此种分别,图也可以设于乡村,抱元图在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国仓村一带)的乡亲们向邱濬反映,自家良田遭受水灾,可是还要饿着肚子向官府纳税。邱濬听罢,深为百姓生计担心,他率领百姓治理水患,使万亩良田得以复耕。百姓为了感谢邱濬,执意要为他立碑,邱濬推辞不过,但坚持不以自己的名义立碑,立碑主要是记载治理水患的措施与用水的规则等。邱濬回京前夕亲撰碑文,命人镌刻,立碑于山旁,邱濬为民造福不受利、不居功,堪为后人榜样。
邱濬不仅清廉爱民,而且乐善好施。据地方志记载,邱濬在家守孝期间,曾到石山一带勘察地形,连接府城与澄迈的官道经过这里,商人学子络绎不绝,可这里却是一片荒芜,炎炎烈日之下,行路的人们找不到一处休息喝水的地方。邱濬眼见此景,心生怜悯,于是捐资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凉亭,又雇人长期在此烧水施茶,普惠路人,后来在施茶亭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个村庄,名为施茶村。
邱濬的乐善好施其来有自,永乐年间,琼州临高一带瘟疫流行,哀鸿遍野,邱濬的祖父邱普当时任临高医学训科(训科为明代各府州县专司医学的官员),他出钱请人埋葬尸体并清理现场,防止瘟疫扩散,当地百姓为之感动,广为传颂他的善行。
邱濬的德行与价值观不仅存在于后世相传的佳话轶事中,也流露在他本人文章的字里行间。读邱濬的文章,其一代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
邱濬写过一篇《贪泉对》,景泰年间,邱濬乘船到了广州的石门,船夫指着一口泉水说“此贪泉也,慎勿汲之”,倘若不慎饮用了贪泉之水,就会“见金宝之多思以两手攫而怀之”。邱濬对此提出了反问,“仆闻古之贪者,有藏金以坞者,夜算牙筹者,胡椒五百斛者,黄金至五橐驼者,岂皆官岭南而饮此泉耶?不然何贪也。”在邱濬看来,“贪与廉,在乎人心,不在于水也”。
他随后又写了一篇《书〈贪泉对〉后》:“呜呼!贪人真可畏哉!饮于泉而泉污,世因以恶名加之。则夫官同僚、任同事、居同室者,岂不为所污哉!然人知以恶名加诸彼,而反遗乎此,何哉?”这篇短文说贪官不仅污染了泉水,而且污染了同事、朋友,滋长了不正之风,泉水是无辜的,应当努力消除这些贪官带来的恶劣影响。
邱濬是海南的杰出人才!也是明朝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