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
今天晚上和娃儿请假,去看音乐剧《猫》。从高中时期就开始喜欢的韦伯经典音乐剧,终于可以一窥真容。更加期待的是下半年的《巴黎圣母院》,还有觉得票价划算到不看吃亏的《贝隆夫人》,算是彻底入了音乐剧这个坑,精神食粮着实不便宜呀。
记得当时是听英文歌,偶入音乐剧的范畴,在CD兴盛的年代,买了两盘韦伯的合辑,《猫》所节选的便是那首耳熟能详的《memory》,和同学陶醉于莎拉布莱曼的神仙般的嗓音不同,我倒是更喜欢《耶稣基督明星》里的那段《no matter what》,也在那个时间段,似乎赶上了欧美男团的鼎盛时光,听了不少男声组合的经典歌曲,也在不断胡联的基础上听到了robbie的《better man》,从而喜欢至今。真正爱上倒不是因为这首,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高三毕业时的暑假,有一天听他的《strong》听到流泪,以及戏谑的《supreme》和与过去表明态度的《no regrets》,虽然他之后的曲子也有关注,不过时移世易,很难找回曾经共鸣的感觉了。反而李宗盛的歌开始入心,一首《山丘》简直入迷,或许就是老了,曲子当中的岁月的无奈以及自己的不甘开始听懂,在有力无力之间挣扎,去尽力成为自我。
音乐可以与情绪共振,这是很强大的力量,至今也没有胆量去听一听传说中会催人自杀的《魔鬼奏鸣曲》,当然也找不到真正的资源。不过心境是可以随着音乐而转换的,这点也是让小娃儿坚持学琴的目的,特别是负面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酣畅淋漓的弹奏一段强音为主的曲子,是很好的排解方式。认真研究曲子如何在自己的指尖流淌出的时候,也是需要很高的专注力的。这是一项可以自己促使自己到达心流状态的活动,小家伙随着熟练度的提高,她也会慢慢感受到乐趣。除此之外,好友带着去看的那些舞蹈,也是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去感动的内容。我没有想象过自己看舞蹈会有流泪的冲动,以及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观看某只舞蹈,为这些技艺高超的舞者可以如此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并用身体去演绎内心情感而感动。自己是不可能做到了,感谢能做到的人们所呈现的精彩。
昨天更新的《长安十二时辰》的新片尾曲很有意思,竟然是一首纯英文歌,这部还原盛唐景象几乎到完美的片子,之前都用李白的诗词作为剧中歌曲的片子,竟然用了一首纯英文歌。重要的是竟然毫无违和感,或许正如弹幕中一些人所说,盛唐万国来朝,长安多民族多种族齐聚,所以那些西方的来客说英文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常认为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或许反过来更加合理——“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只有被更多的人所接纳,你的特色才有可能被传递下去,而不是强行复古,强行特色,强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