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22
第五章语文分享教学的实施保障
在当下语文教学界,如此综合地把语文分享教学当做一种教学理念提出来,还是首次。其生命力如何,能否被接受和推广,是语文分享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而生命力的状况,又决定于她的推广实施。如何实施语文分享教学,是语文分享教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实施总是要有实施保障的。那么实施的保障如何呢?笔者认为动机、爱心、回归、课改、评价和小班制是其六大保障。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以及持续个体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动机的引发需要两个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引起内在动机的条件是需要,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体现。引起内在动机的条件是诱因,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诱因又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着,称为负诱因。诱因既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只有需要和诱因相结合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机。一般说来,学习动机有如下功能:
⑴激发功能。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⑵定向功能。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⑶维持和强化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⑷调节功能。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在语文分享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只要学生的学习动机被调动起来,那么我们的语文分享教学课堂就会生龙活虎,学生的才情就会精彩绽放,因为语文分享教学非常欢迎学生的主体参与。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而又是能力所及的学习情境。其实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的情境。那种让学生感到半生半熟、似是而非的东西,学生最感兴趣。最能激发他们的动机。研究表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最利于学生动机的激发。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可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比如巧设悬念就是一种有效地问题情境,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⑵把握动机培养尺度,使动机水平处在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尺度,适度调控学生的期望值。当学生动机水平较低时应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情绪亢奋时要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导致动机水平过强,学习效率反而会下降。
⑶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⑷增强自我效能感,正确指导结果归因。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对其能力判断是在自我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是个体对成功地实施得到特定目标所需要的在行动过程中的能力预期、感知、信心和信念,而不是行为本身或能力本身。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实践完成某一种活动,属于高级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某种活动的水平。同时教师适当的传授方法和策略,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征途中,临危不乱,从容应对。让学生的学习结果得到及时反馈,也可以很好得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 ,1896—1988)提出来的,该理论强化个体的认识,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所谓归因就是根据他人或自己的言行或其他外部特征,推测其内心心理状态或原因的过程。归因包括对他人言行的归因,也包括对自己言行的归因。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会有很大不同。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把失败归因于那些人力可以控制的因素,则在未来行动中可能增强努力和积极性,反之,如果习惯归因于那些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则对未来行为不容易产生积极作用。
⑸巧用一些教学效应,适时引导学习兴趣。如“南风效应”。法国作家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的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冽刺骨.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揭开纽扣,继而脱掉了太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也有温水煮青蛙的寓意。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不是靠威严而是靠我们的亲和力。凛冽的北风并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强制。徐徐的南风才能建立起通向学生心理的桥梁,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了老师,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兴趣。语文教学,尤其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认可、喜欢老师是引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再如“门槛效应”。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发现的。它是指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对方答应并完成后,再就近似内容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比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大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门槛效应启发我们给学生制定目标一定要合理。目标太低学生太容易达到,久而久之会失去兴趣也容易滋生自满的情绪;目标太高学生一时无法达到,久而久之又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导致自卑。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这样才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具体教学中要从两方面去做:一方面对同一个班的同学因为起点不同给他们设置的门槛也应不同。另一方面对同一个学生设置的门槛也应是阶梯式的。给他指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再将这个目标细化成若干阶梯状的经过努力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逐步提高。如笔者所尝试的“六步三阶”作文教学法就是此例。
动机是语文分享教学的生命动力,因此,在语文分享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动机特点,巧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标教育,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同时注重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能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