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得出人成功的三要素:机遇、才干与执行力
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标志着历史已经从春秋时代跨入了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的战争也从争霸战上升到灭国之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呈几何级数上升。为了自身不被扫出历史舞台,各诸侯国都在寻求各自的发展与壮大之路。
魏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魏文侯面对北有强大的赵国,东有危险的韩国,而西有一河相隔的秦国的情况下发起了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李悝、吴起等人物开始在走上历史舞台,并有幸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也留下了“杀妻求将”等典故让我们后来者一窥当时的人心。
机遇:成功的前提
此时,商鞅处于蛰伏期。他做时任魏相的公孙痤的门客,但嫉才妒贤的公孙痤未给予其出头的机会。直至公孙痤经历了与秦国的战败被俘回到魏国后,才反思自己的行为逼得吴起投了楚国,魏国要继续发展必须要启用商鞅这样的人才。所以就有了与魏惠王的下面对话。
公孙痤: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
魏惠王:嗯。心想这是年老痴呆之语吧,先敷衍下就行。
公孙痤:看样子是没听进去啊。只能谏“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史记-商君列传》)
魏惠王最终还是未听进去公孙痤的建议,使商鞅丧失了在魏国一展才华的机会,但保留了性命的商鞅还是有无限可能。
魏国为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当时比较弱小的秦国作为突破口。两国之争在秦灵公、秦简公期间,秦国都是处于弱势地位,丧失了河西之地。而外部战争的失利的同时,国内的政治混乱,各种守旧的贵族势力掌控越来越多的土地与人口资源,从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也为秦国的变法埋下了伏笔。
才干:成功的核心
逃亡魏国三十年的公子连回归秦国即位称秦献公,他思考了秦国与魏国的差异。发现魏国强于秦国之初在于:
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大胆进行变法,使得魏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也得到安定;
吴起在军制上大胆突破,完善了魏国的军事制度,提高了魏军的作战能力,典型的就是“魏武卒”的横空出世;
西门豹则通过在邺城斩杀“河伯”而将迷信之风带出了邺城,将荒芜之地重新染上多彩的色彩。
秦献公在秦国开启了变法的序幕,但还是未突破旧势力的阻碍。秦孝公即位后,采用引入贤才的方式来打破旧势力的包围,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秦国的发展壮大。商鞅正是应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而来到了秦国。
不知道是否古人都喜欢来几次批次的试探,而商鞅与秦孝公也未跳出这种俗套。商鞅通过秦孝公的近侍景监的三次推荐,第一次大谈尧舜之道,第二次大讲商汤周文武德并用的王道,把秦孝公气得大骂推荐人景监。直到第三次商鞅才拿出自己的干货“法制强国”的理念,其核心是:
严法治国、赏罚分明、树立君主威仪、调动各种力量壮大国力。
执行力:成功的保障
秦国变法的车轮已经启动,方向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如何保证其能按照既定方向前进的问题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执行力”!
变法之初,最难的就是如何树立秦国的信用,让老百姓相信这次是“动真格”了,不是“走过场”,也就有了“徙木立信”的经典实操案例。
信用建立起来之后,要做的就是根据目标来划分实施阶段的事情了。
第一步要解决的是经济上量的问题,也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同时能让秦国中央政府能收到足够的税收。《垦草令》应运而生,拉开了全面变法的序幕。
第二步则是在经济基础上稳固中央集权。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推行县制以达到将中央的权力覆盖到县一级等措施就应运而生,并保证了变法朝既定的目标前进。
所以,一个人在沉寂之时,需要的是默默打磨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执行力,才能在机遇来临之时有抓住的能力,从而能走上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