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之美:读《七堂极简物理课》
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喜欢书中开头的这句话,虽然和物理没什么关系。爱因斯坦少年时代正是度过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高中辍学,为了好玩去旁听大学课程,后来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被誉为最美的理论。
作者通过七个篇幅用简单、通俗而有趣的语言解释了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
第一课,最美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思想就是,引力场不“弥漫”于空间,它本身就是空间。而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它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
第二课,量子。海森堡的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就是,电子并非一直存在,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的“量子跃迁”是它们现身的唯一方式:一个电子就是相互作用下的一连串跳跃。如果没有受到打扰,电子就没有固定的栖身之所,它甚至不会存在于一个所谓的“地方”。量子理论方程:每一种元素都是量子力学最主要方程的一个解。整个化学学科都基于这一个方程。
第三课,宇宙的构造。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由原始的天地人,到地心说,再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最后科学证实,太阳系只是不计其数的星系中的一个,而我们的太阳也只是众多恒星中普普通通的一颗,是浩瀚银河系星云中的沧海一粟而已。而银河系本身也只是众多星系间浩瀚星云中的一粒尘埃。
第四课,粒子。我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它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紧密聚集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这些粒子的消失和重现遵循量子力学的奇特定律: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都在从一种相互作用跃迁到另一种相互作用。
第五课,空间的颗粒。
空间是不连续的,不可被无穷分割,而是由细小的颗粒,或者说“空间原子”构成的。这些颗粒极其微小,比最小的原子核还要小几亿亿倍。圈量子引力用数学形式描述了这些“空间原子”,也给出了它们演化的方程。它们被称为“圈”或环,因为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从而编织出了空间的纹理,就像细密织成的巨大锁子甲上的小铁圈一样。
这些空间的量子在哪里?它们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也不在“空间之中”,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空间。空间就是一个个引力量子相互勾连而成的。世界又一次显得更接近关系的集合,而非物质的集合。
第六课,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
一个热的物质并不会包含热质,它发热仅仅是因为其中的原子运动速度更快。原子和原子团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它们快速移动、振动、跳跃……冷空气之所以冷是因为空气中的原子,更确切地说是分子,跑得比较慢;热空气之所以热是因为空气中的分子跑得比较快。
统计学的角度看,一个快速运动的热物体的原子更有可能撞上一个冷物体的原子,传递给它一部分能量;而相反过程发生的概率则很小。在碰撞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但当发生大量偶然碰撞时,能量倾向于平均分布。就这样,相互接触的物体温度会趋向于相同。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接触后温度不降反升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概率小得可怜罢了。
黑洞的热是发生在黑洞这种物体上的量子效应,而黑洞本质上是引力性的。一个个空间量子,空间的基本颗粒,即那些振动的“分子”加热了黑洞表面,使黑洞放热。这个现象同时涉及问题的三个方面: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和热力学。
黑洞的热如同物理学中的罗塞塔石碑,它用量子、引力和热力学三种语言写就,仍在等待解读,以告诉我们时间的本质。
第七课,我们。
我们是谁?我们本质也是由量子和粒子构成的。但我们的个体存在感和自我意识是哪里来的?我们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主体,试图完成的这幅实景照片的集体创作者。我们每个人都是交流网络上的节点,图像、工具、信息和知识就通过这张网传递。
我们都是宇宙的一份子,应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求知不断探索,那样就不只是“粒子”那么简单,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也应该多一份热爱,少一点破坏……
后话:读完后,感觉内容是挺极简的,都是点到为止,但理解得还是不够深入呀,幸好专业没选物理 -_-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