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

说说校园欺凌

2018-12-16  本文已影响2人  清风徐来_0223

近几年,新闻里只要涉及“校园”二字,便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且不说好的新闻,但凡有一丝丝坏的成分,都有可能被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关于舆论,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不过推波助澜、子虚乌有的言论,也对当事者造成了不可磨灭甚至终身的心理阴影。因此,媒体无论在追求事实的真实性方面,还是言语表达方面,都应该实事求是,言辞凿凿,不可抹黑或者歪曲。

学生在愉快地交谈

0 1

说点题外话,回归到今天的主题——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出现,我想,产生校园的时候便有了吧~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后来,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再后来,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到宋朝,当时的六大书院承担着选俊功能。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意义的学校产生即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既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又具有议论国家政事之职能(这一点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得到彰显)。陶行知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人本主义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至近几年提出的“青山绿水”、“生态建设”、“健康战略”依然在适用陶行知先生的主张。)

直到如今的现代化学校,更加丰富了“培养人”这一理念,提出了当今时代的教育理念要基于核心素养。

纵观历史,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可教育之外的环境是不可控的。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原生家庭父母工作忙、陪孩子的时间短,再加上不良环境的诱导,如网络暴力、色情书籍、搬弄是非的价值观等,都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总之,原生家庭很重要,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校园本是一方净土

0 2

随之而来,学校的压力更大,老师的责任更大。一点点的安全隐患足以摧毁一所学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个学校的声誉毁了,一个学校便毁于一旦。

校园欺凌属于学校安全范畴。

杜绝校园欺凌,首先,从思想上着手。第一,定期宣传,为学生讲解何为校园欺凌。从显性的意义来看,校园欺凌是强势的一方殴打、辱骂弱小的一方,时常还没有原因,伴随着抢钱等其它暴力;从隐性的意义来看,校园欺凌还包括小团体和冷漠。这一部分的处理是最为困难的,因为平时感觉不到,只有受害者自己清楚。听某位教师曾讲:“班内有六名女生比较合得来,无论是在学习、体育、表演方面,还是在朗诵、舞蹈方面,都是佼佼者。直到六年级,有其中的五位女孩儿追星,只有一个女孩儿不喜欢明星。在谈论这个话题时,不喜欢追星的那个女孩儿便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后来的事情,如果是冷漠的话,也就罢了。可除了冷漠,还有言语上的私愤。‘都什么年代了,还不懂的追星,真土。’甚至发微信警告她:‘离我们远点儿,我们不想理你。’‘你不配做我们的朋友,你也别告诉老师。’最终孩子长期失眠,学业下降,又觉得与同学相处格格不入。在家长和老师的警觉之下,才发展这个问题。及时调整了这个学生的班级,以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其次,告诉学生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必须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情况严重,更要报警。同时,尽可能的保留受欺凌的证据。学校在处理这类事件时,绝不姑息,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上遏制该类事件的发生。一旦害怕、隐瞒,只会受到无穷无尽的欺侮。这就像家暴的发生,只有一次和无数次,所以,遏制了第一次,就只有一次。记得我上小学时,被大孩子半路截住要钱,给了很多次还是不肯收手,知道我的家人发现,告知了欺负我的那几个孩子的家长,才解决了此事。

最后,要加强对被欺凌者的心理疏导和安慰,以免造成终身阴影。如在《二十四个比利》一书中,描述了少年比利受到继父的侮辱、殴打,人格中的不安全因素涌现出来,出现幻觉,在度过阴暗的童年之后,人格便分裂开来,最终,在自己不受控制的情况下,走上了犯罪道路。

网友在阅读完《二十四个比利》之后的感受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肃、不好治理又比较突出的问题。任何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原生家庭更应注重对学生健康品德的培养,学校更应注重德育工作的建设,社会更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特别是人性中的黑暗面。不欺负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个人,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毕竟,“仁者爱人”。

杜绝暴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