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鸦“,“老鸨”和“老鸹”
在中国,由于南北方地区温度不同,往往是北方寒冷的时候,南方比较暖和。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候鸟南迁的习惯, 而下文里主要与之“对话”的乌鸦也属于南迁大军中的一种。在北方寒冷的时候,乌鸦会南飞,以度过寒冷的冬天。
先做简单“介绍”,涉及到的名字自然是首当其冲,是最主要的内容,古人讲“听其名而知其意”嘛。提及画眉鸟,招来的没问题多是喜欢,而如果是专抢腐肉为生的乌鸦呢,怕就有点令人恶心了。据说野外或村落一旦乌鸦出现,便象征着某个地方有死亡出现,不论是动物或者人——乌鸦嗅知死亡信息的本能厉害着哪,这大概也是人们在夜半三更听见鸦噪害怕的缘故吧。
乌鸦是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的俗称——真好辨识。乌鸦又叫老鸹,长喙,嘴大喜欢鸣叫,声音嘶哑难听,音量还不小。你我最常见到的乌鸦为雀形目中体形最大的鸟类,体长五十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
乌鸦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里,也经常出现于村野。集群性强,一群可达几万只。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多在树上营巢。主要在地上觅食,步态稳重,遇骚扰而不惊慌。一般性格凶悍,富于侵略习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内的卵和雏鸟。杂食性,吃谷物、浆果、昆虫、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此外还会偷吃墓地或寺庙里的祭品;大多数种类的乌鸦还喜食腐肉。
古代诗人笔下——也就是今时而从你我视野里掠过的乌鸦以秃鼻乌鸦、达乌里寒鸦、大嘴乌鸦较为常见。秃鼻乌鸦通体黑色,嘴基背部无羽,给人一种抹袖子豁命的感觉。露出灰白色皮肤。白颈鸦体羽黑色,有鲜明的,白色颈圈。寒鸦是小型乌鸦,胸腹白色并具白色颈圈,余部为黑色。大嘴乌鸦则体形较大,嘴粗壮,通体黑色,黑不溜秋,乌漆墨黑。
看看,要么“秃鼻”,要么“大嘴”,要么一股子“寒”气,好感觉没有一丝丝。没办法,谁让你黑呢。就像男女第一回见面相亲,你黑灯瞎火,“黑云压城城欲摧”,下一回还会有么。
于是,就有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谚语。或者说,鸦的种类虽多,但统统以黑示人。
于是便有了老鸦,老鸹, 老鵶,寒鸦,凤黯,老鹚等俗称,古书里也叫“凤黯”。亦作“ 老鵶 ”。乌鸦。 也就有了以下诗句:宋 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等。
因为在正统文化里的不受待见,同时古人认为鸨鸟的这种行为是因为天性喜淫,于是将其誉为“万鸟之妻”,古籍中记载“妓女之老者曰鸨”,如此一来,“老鸨”就被用来形容青楼里面做皮肉生意的老板娘了。
“老鸨”是古代青楼中领头女子的俗称,“老鸹”则没有这种衍生的隐喻,它单纯就是乌鸦的另一种叫法。乌鸦,为什么又叫老鸹呢?源自一则说道。
有一年王母娘娘生日的时候,百鸟都准备要去拜寿,凤凰是体型最大的鸟,为了讨王母娘娘高兴,于是它要求其他鸟儿都拔一根彩色的羽毛给自己做装扮,其他的鸟儿体型都比较小,只好听命于凤凰,每只鸟儿都必须拔下一根羽毛才能飞往瑶池。
轮到乌鸦的时候,其他的鸟儿都已经飞走,但是凤凰身上的彩色羽毛还缺了一点,于是它把乌鸦身上的彩色羽毛都拔了下来,从此乌鸦身上就只剩下黑色,王母娘娘看到黑漆漆的乌鸦后老不高兴,说它像是来报丧,命人将其赶出了瑶池。
伤心的乌鸦简直恨透了凤凰,所以开口就喊“剐”,意思要把凤凰千刀万剐,于是老百姓就叫它“老鸹”。
其实,乌鸦是种益鸟,它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忠贞不渝,而且乌鸦懂得反哺自己的父母,古人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典故来教育孩子崇尚孝道,所以,乌鸦不但不晦气,还是一种值得人类学习和敬佩的灵性之鸟!
现代诗人胡适于1917年12月11日创作的一首《老鸦》,诗人当时在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传统上是立场坚定、态度坚决的。恰巧今天(三月二十一日)乃世界诗歌节,遂捎带将此诗请来做一中国现代诗歌的“镇纸”:
老鸦
一
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哨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