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中的鲁迅哲学

没想到,100年后,鲁迅先生的文字,竟被《陈情令》完美诠释。看《陈情令》,从个人的自大到集体的自大,再到键盘侠,你怎么选,是站队还是站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毛泽东与鲁迅虽然未曾谋面,但在公开评价鲁迅时,称他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并自称“是圣人的学生”。
在他的杂文《随感录三十八》中,鲁迅先生给我们分析了两个种自大,一种“个人的自大”,一种“合群的自大”。
他说合群的自大很常见,个人的自大很少。

“个人的自大” ,就是独异,若不是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这种人大多有几分天才,几分狂气。
他们必定有些不同的思想,他们常常觉得不为大众所懂,有些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国民之敌”。
同时鲁迅指出,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个人的自大”的国家,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就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遇见攻击,他们不必亲自应战,因为合群的人非常多,他们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只需用乌合之众擅长的技能,一阵乱噪,便可胜了。
若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己也胜了;若败了,也没有关系,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吃亏,毕竟合群比较安全。
怎么样,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今年,根据墨香铜臭的小说《魔道祖师》改编的电视剧《陈情令》热播,肖战、王一博等出演。
其中肖战饰演的夷陵老祖魏无羡,藏色散人之子,自幼被江枫眠收养,与江氏姐弟情同手足。
后因在射日之征中使鬼道杀敌数千、保护无辜的温氏残党而受到仙门百家忌惮敌视,于不夜天遭百家围剿后坠崖。
十六年后,有人使用禁术献舍,魏无羡得以重生,重生后魏婴与苦寻自己十六年的蓝忘机结伴同行,追查莫家庄事件,于观音庙一战中知了不夜天的真相。

想当初,魏无羡也是仙门之中极富盛名的世家公子,年少成名,那是何等风光恣意,然而他一意孤行,非要走独木桥,冒天下之大不为,放弃剑道,转而修行歪门邪道。
兄弟指责、知己劝说,他都不听,最后被百家围剿,知已与他刀刃相见,兄弟一剑逼他跌落悬崖,仙门百家都对他喊打喊出杀。
意气风发时,很多人敬仰他的才华,被众人追杀时这些人却跳出来大喊与他势不两立。更可笑的,他尸首无存、万劫不复时,他做的东西却照用不误。
这正是“个人的自大”与“集体的自大”很好的例子。
在“个人的自大”和“集体的自大”中,是不是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甚至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所有人群起而攻之时,你不添一柴,是不是觉得有些亏,反正大家一起去斥责,又没有危险。
大家都做吃瓜群众、保持队形的时候,你是否愿意清醒地分析一下,还是默默走了一字长蛇阵?

幸好蓝忘机与魏无羡重逢后,蓝忘机选择相信魏无羡,在众人再次群起攻之时,选择站在魏无羡的身边,
他们一起携手探寻往年真相,守护百姓和平安,去实现当年一起放下的诺言:立志一生锄强扶弱,无愧于心。
《陈情令》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不惧世艰、不忘初心的本质,展现少年傲骨风姿。江氏家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取自孔子《论语·宪问》“知其不可而为之”。
魏无羡的经历更是让我们知道,无论结果怎样,能与不能,只要有勇气去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这也是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精神和担当。
你是站队还是站人?你愿意做键盘侠吗?还是希望可以尊重事实,坚持心中的正义?或者:天有道损有余而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