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终身成长》的收获
前几天在《樊登读书会》听了美国知名女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书《终身成长》,收货颇多。
书中提到“两种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即“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思维的人看待“成功”“失败”“爱情婚姻”都不一样。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成功”需要争取,需要努力和积累;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成功更依赖天分,资质和环境。成长型思维的人坦然接受失败,因为他从失败中看到了自身不足,他会总结教训,继续前进。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失败面前很脆弱,他们不接受失败这个事实,于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更不愿意去学习和提高。固定型思维的人,觉得王子和公主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发生摩擦、愤怒、争吵等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他们觉得既然“两情相悦”,那么彼此会“心有灵犀”,对方应该很懂我,不需要去讲道理,不需要我做什么改变,或付出更多的努力改善两个人的关系;而“成长型思维”的人知道,两个人的感情需要经营,需要彼此耐心的磨合和积极的改变。最终你会发现“成长型思维”的人过得比“固定型思维的人”不仅事业更成功,而且生活更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往往是这两种思维的结合体,只是每个人的占比不一样。我们要警惕“固定型思维”带来的影响,重视培养“成长型思维”。你平时很容易听到别人说,自己天生不适合做某事,于是他很难这件事上付出足够的努力,自然很难以取得想要的结果,固定型思维限制了人的发展。在中国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成绩一直考不好,然后他们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精力都于事无补时,常常容易做类似的判断“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父母给孩子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后,孩子缺少持续的鼓励和正确的指导后,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于是更对学习缺乏兴趣。
工作中也有不少“固定型思维”或“表现型思维”的人,前几天公司来了个已经工作五年以上的新人,搭我的便车回家,一路上一直不停表达他对公司培训和会议制度的看法,并多次夸他以前工作的公司这方面做的好。作为老人和培训负责人的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我认可他说的一些内容,但我听的不舒服。我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在培训前的市场调研任务中,他工作期间游玩景点并发朋友圈,让整个部门被公司质疑。他表达欲很强,无论作为一个新人还是一个老销售,我认为倾听比表达重要。又过了一个月,他业绩表现一般,正好公司的一些制度发生了改变,他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你看,我说的是对的吧?”我笑了笑,咱半个月都没见了,一见面不关心彼此的近况,只关注自己是否正确。“证明自己正确”就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能力提升上,多学习身边同事身上的优点,都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早一点转正,那不是更好么?提建议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先做好自己!如果关注点不在成长上,就会失去很多学习机会,长期下去,很容易成为“老油条”。
相信你身边也有很有榜样”牛人”。他们或出生草根,或资质平平,正常来看,他们在社会层级金字塔中处于很低位置,上面的层级虽然很多,他们通往上一层的通道又十分狭窄,且竞争异常激烈。但他们凭借后天甚至一辈子的勤奋努力和坚持不懈,不断往上爬,最终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绩和成就。
乔丹最开始打球的时候被认为资质不够,他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身体素质的篮球技能,成为“球神",输球后,他会拼命练球,弥补不足。即时赢球了,不满意的地方,他依旧会在比赛结束后继续刻意练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怕失败,我怕自没有尝试”,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成长”不比“成功”重要,成功只是一个状态,而成长是一个过程。
我从父母身上也学到很多,他们坚信生活通过努力是可以越来越好,!其实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他们勤劳和踏实受亲戚朋友尊敬和爱戴,做事有毅力和决心,让本来很贫困的家庭变得富足,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环境。父亲每天晚上都会睡前反思,把当天的发生事情梳理一遍,总结教训和经验,变得越来越有智慧。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做家务,虽然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她总是积极面对,还跟我分享“做家务也提前准备和规划”,她无论做做饭还是做家务,效率是整个家族里面最高的。在我最困难的那几年,母亲总会打电话鼓励我,“相信你会成功,以后一定有出息的。”她说的这句话我现在想起都备受鼓舞。她显得很精神,六十几的人比五十多岁看起来还年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父母身上的品质和精神非常可贵,值得我一辈子学习和践行!
以上是我听《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感受。最后借用书中的两句话献给大家: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