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名义的受伤:《人民的名义》中的女人们
ke文 / 夏至XIAZHI
大尺度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后收视口碑一路走高成为现象级热剧,更以收视率破8收官,创下近十年国内电视剧史最高纪录[1],首播结束后依然热度不减。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暴露官场阴暗面的真实、诚恳,老戏骨们的精湛演绎,都为该剧赢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海报 来源:百度图片然而不少观众也指出了该剧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缺陷:女性角色单薄、扁平,与广受好评的一众男性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微信公众号”她刊“的一篇推文更评论为”女性角色全面崩塌“[2]。
幼稚的女人,比如欧阳菁、林华华、郑宝宝,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她们的嘴碎、胡作和不成熟;
家庭中的女人,可怜可悲的如吴老师和梁老师,成功的如钟小艾——她是剧中官职最高的主要女性角色,但她的形象四个字可以概括:贤妻良母。照顾家庭,关怀老公,贤内助——至于她在工作中表现如何,我们一概不知。以职业来看,她们都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但在剧中,只能看到对她们以家庭为中心的刻画;
没有女人味的铁姑娘,陆亦可;
权力的玩具,高小琴、高小凤。
幼稚的女人,可怜的女人,在家的女人,没家的女人(老处女),工具和玩物。这些都是文艺作品中女性难以逃脱的几类典(刻)型(板)形象。在这些刻板和崩塌背后,是两性平等意识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正在面临的巨大挑战。
陆亦可和李达康:工作狂的差别待遇
能力出色、醉心工作、废寝忘食、无暇顾及个人生活……在工作狂这一点上,陆亦可几乎是女版达康书记,而达康书记几乎是男版陆亦可。二者的待遇却可谓大相径庭。
对陆亦可婚姻生活的调侃和揶揄贯穿了整部剧。
有好心的劝说,比如上司侯亮平三番五次劝她“你也不年轻了,要多为自己考虑”;
有无情的嘲讽,比如下属林华华对陆亦可的评价;
电视剧截图有以爱为名的侵犯,比如陆亦可的母亲吴法官甚至要用给侯亮平天天送饺子的方式来催促上司帮她解决婚姻问题。
她还不得不忍受隔三岔五的揶揄:和你谈恋爱可需要勇气呢!
真个是360度立体全方位无死角。
陆亦可的处境,是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大龄未婚女性的全面围追堵截?
电视剧截图对于她的私生活用了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那么工作呢?剧中对陆亦可的工作能力评价还是很高的,林华华说她是“一把好手”,赵东来说她“有英气”,但一方面她真正的亮眼表现有限,另一方面这些评价和无时无刻不在突出的“没结婚”合在一起,反而加深了陆亦可的“铁娘子”“没女人味”。
编剧这样做,可能是想给戏剧增添生活气息,带来更多亲切感。但即便如此,一个单身女性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和被催婚,就真的没有其他事情可以表现了吗?所有人一起带着嘲笑眼光看一个本应无可指责的女人就这么有趣吗?
陆亦可的形象,对于由来已久的大龄未婚女性刻板印象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强化:刻薄,顽固,不识好歹,没情趣。她更像一个被抹杀性别特质,没有女人味的铁姑娘。这样的铁姑娘,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遗风啊!一个集所有未婚女性刻板印象于一身的形象,试问观众怎么喜欢得起来?
反观达康书记,虽然在生活的无趣方面也遭受了小小的批评,但在他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作风面前,这一切还算得了什么呢?
一个女人,只要她在婚姻生活中有一点点的出格,是否都足以掩盖她的努力上进?
一个男人,哪怕在家庭生活中冷漠无情,是否在事业有成面前都会变得不值一提?
祁同伟与高小琴:英雄末路与可怜玩物
“权力的小小任性”,改变了大好青年祁同伟的人生,扭曲了他的价值观,间接把他推向了深渊。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更惨的角色,她的痛苦只用了两句话就轻描淡写地带过了:那就是高小琴。
她的人生轨迹和祁同伟很像:出身贫寒,白手起家,被权力压制和玩弄,却拥有改变命运的强大意志,一度不可一世最终自我毁灭。这也正是他们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然而,祁同伟被塑造成一个“英雄末路”的悲情角色,高小琴只是成为了一个“可怜的交际花”。
电视剧截图权力的小小任性对她造成的切肤创痛显然比祁同伟要深刻得多,对她自尊的剥夺也显然要彻底得多。她历经挣扎,独自一人主导一个资产雄厚的商业集团,也不可谓不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当然,她也背负了太多罪恶,最终咎由自取。
然而电视剧是如何刻画祁同伟,又是如何刻画高小琴的呢?祁同伟是憋着一股劲,拼命要找回尊严、胜天半子,最终英雄末路还要大叫“没有谁能审判我”的悲情人物,尽管罪恶滔天却不可思议地获得了巨大同情。
而高小琴,先是长袖善舞、手腕圆滑的“美女蛇”,后是楚楚可怜的权力玩物。她作为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是带着引号的,她是情妇,是无力的棋子,是权力的玩物,是小心翼翼地周旋于赵瑞龙、杜伯仲、陈清泉各色男人之间攀附权贵的交际花,是外表风情万种、内心一肚子算计的蛇蝎美女。
这样的“坏女人”,是又一种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她们美丽,聪明,动人,带点邪恶;她们是坏女人,男人欲望的投射对象;她们是弱者和玩物,无论有怎样的能力,都无法自我掌控,只能毁灭。
而她血泪斑驳的个性和人生,只在最终审讯的那几句话中被轻描淡写地提起,铁窗对面的同为女性却始终是一脸漠然。
整整一部电视剧,那么多人物群像当中,无论正派反派,没有一个立体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实在令人遗憾。
戏剧与真实:女性命运的惊心动魄
反过来看,电视剧非常写实地展现了官场中女性命运的惊心动魄,无论是从编剧的思想意识上,还是从剧中所展现的政治生态上。
在沙书记的省委常委会上,讲到了干部的腐化,在这背后只字未提的,是女性官员在职场上忍受潜规则和性骚扰的血泪。
电视剧截图更有甚者:
电视剧截图如果说高小琴的无助,还是无权无势的农家女子被人利用,那么这些身为国家干部甚至政府高官的女性,也依然在职场上忍受着非人的待遇。
相信看过的盆友们都会注意到,几乎每一集都会有几处“自带评论”出现在屏幕的左下方,红色的幕布徐徐展开,打出各种赞助商的名字,用一个短短的句子评论剧情。我不知道这些评论的作者是谁,广告商还是剧组?有些说得不错,有些则不敢恭维。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如下一条:
电视剧截图这句话应该不是原创,是网络用语的改编,在网上找这句话的出处,一般都是网友自己发帖讲到。然而这样的话,自娱自乐说说也就算了,竟然能被作为官方吐槽打在屏幕上,还能过审,还能播放到现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有人说电视剧在女性观念上的种种问题皆来源于真实生活而不应受到指责,用这个观点来辩护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电视剧制作人却更加难辞其咎。
公开发行的电视剧本身,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本就具有价值观的引导和宣扬作用,否则,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这样的反腐电视剧呢?
尤其是这样官方参与制作的主旋律电视剧,作为公众意见的中心和引导者,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观众,严肃审慎地对待观念导向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本该慎之又慎。
两性不平等仍然是现状,但如何去表现这个现状,却是作家、剧作家的选择。我们不能指望电视剧违背现实去构建一个两性完全平等的乌托邦,但这不妨碍文艺工作者在作品中对女性展现出应有的尊重,对女性为两性平权和改变自身命运所付出的努力报以理解和感同身受。
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对女性的偏见能够被打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文艺作品的世界里,都能看到女性成为真实的、受到平等尊重的大写的人。
资料来源:
[1]人民的名义收官,收视10年最高,百亿播放量,谁才是最大赢家 http://news.china.com/nes100/11038989/20170505/30492502.html
[2]《人民的名义》:情妇、小三、剩女,崩塌的女性形象100个达康书记都拉不回来. 她刊, 201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