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志老师倾听训练营4

2020-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塔花

主题——感知能力受损带来的影响及如何重建感知能力

在在开始之前,我想给大家澄清倾听这件事,我们这套课程的主题是倾听与支持,我们现在进行的是第一阶段,我这六节课都是以理论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这个理论?作为家长,每个家长都很好学,市场上有无数个讲述的所谓的倾听技巧的书,也有很多训练。如果大家留意自己的生活,和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给孩子说,你给我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想要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时候,一般父母会期待着孩子坦诚地向我们表达,但实际发生的事往往跟我们的期待不一样,孩子很容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变烦或者,变得生气,可能会转身就离开了,也可能,马上就开始指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并不了解,人性世界里面的规律,也不了解孩子身上正在发生这些事情,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面对孩子呈现的是都是技巧,我们都是带着目的去面对孩子。带着目的的这件事,任何时候只要目的出来,就是自我开始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通常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会得到真正自己所期待的。机械的使用别人给的技巧,基本上它不叫倾听,哪怕这些技巧在其他专家手里用起来,能达到倾听的效果,一旦我们应用去不模仿而不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假设和背后的场景,通常,我们就是跟孩子在耍手段,所以孩子不会喜欢这种互动。

倾听他不是技术,也不是技巧,它是注意力停留在此时此刻,不是我们父母所理解的,我能倾听,我能理解孩子,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一种错觉。

今天我在群里看到一个家长互动发问题,她在描述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我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我能够倾听孩子,但同时我的心里在流血。一旦发生这种事,就是,这就是我所说的虚假的倾听。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一部分在控制自己一部分在压迫自己在漠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个事发生了以后倾听的行为就一定会终止。

大家已经可能发现了,我在呈现内容的时候,你们也在用自己所理解的东西,用大家之前所接触的东西来,对比我所表达的,在这些对比里面,大家自然会开始评判,评判的过程里面,大家会来表达,哦,你说的这个东西,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或者你说的这个东西完全是胡扯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像跟妈妈说,孩子听了十分钟就提出了质疑,没有关系尽管质疑,欢迎孩子质疑,尤其是欢迎孩子。

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一下,【思维世界里的这种对比,分析评判选择等等这些活动,这是我们从小就开始习得的一种自动反应模式】在现实世界里,它会让我们生存的更好,让我们更有能力去面对现实挑战。但是在心里世界里面,心理世界的规律和现实世界截然不同,这些东西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些思维活动过程,它会阻碍我们的学习,会阻碍我们如实的去面对这世界,如实的面对孩子。所以我给大家澄清一下,倾听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跟我们传统里理解的这种听或者是沟通或者是顺从,生活里面我们经常会做这些事,然后,把这些事误认为是倾听。但这些不是。今天也有几个父母问我,孩子不说话,我怎么倾听他?当你了解了倾听之后,这个问题会自动的消失,会自动的不再问这个问题,因为倾听,不是被动的等待。

倾听里面包含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面,主动的呈现,主动的探索。

我先讲讲倾听与听、沟通这些的区别,我们说我在听一个人说话,或者说与另外一个人沟通的时候,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刚才再说了,我描述的时候我在听,或者是我在与对方沟通,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儿?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有我有对方,这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这被称之为听或者沟通的场景。但是在倾听之中,什么叫倾听呢?【倾听之中它只有一个主体存在,只有一个独立的个体。】比如孩子表达的对象,如孩子表达的主体,什么是倾听?【让父母的自我没有被唤醒,不存在的时候】父母想象互动的场景里面一去想象这个场景,只有孩子在中间,他在不停的诉说,不管是他的痛苦,还是他的快乐,周围没有其他个体的存在,没有其他所谓独立的个体存在,在这个时候就是倾听。大家试着想想,能否在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里面都是以表达者为中心的。倾听里没有第二个自我,只有,表达者在表达,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理解对方,在尝试理解对方所呈现的内容,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在传统经验里面,被唤醒的分析、评判、选择等活动是不会出现的。为什么?因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的注意力很难一心二用,我们只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所以当我们充分好奇的时候,我们不会做出分析评判的这些思维活动,没有分析评判,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认同与反对。所以大家留意一下,任何时候当你留意你在面对孩子的表达时,“哦,说的对不对?”“我是不是要纠正一下他的说法?”你只要留意,只要这些念头一出现,你就没有再倾听,也就是丧失了倾听能力,我们的注意力,又回归到自我身上了。

因为没有自我的存在,家长头疼了,到底要我怎么做?是不是顺从孩子?这件事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做的事是什么?在做的事是理解孩子在说什么在,在理解他在提什么样的要求,为什么他会提这样的要求?理解孩子背后的苦恼,背后的目的,想要解决什么?我在理解这一切,所以我不会认同或者反对我也不会顺从,或者是拒绝。

我不知道这话会让大家痛苦,本来在第二阶段会有这种练习,尝试着拿到前面来,让大家体验一下,谁愿意做一个简单的互动嘛?家家里冰箱里有水果的,可以一个水果来,放的水果都行,有谁愿意互动吗?

火焰鸟与于老师互动:

于:你方便从冰箱里拿过来一个水果吗?

火:我这里没有水果

于:你冰箱里有其他东西吗?蔬菜也行。

火:我现在从冰箱里拿了丝瓜出来。

于:你方便描述一下你手里所拿的东西吗?

火:丝瓜是广东这边特有的丝瓜,它的外表是一条一条楞状的,是绿色的,长度30厘米,长圆状的类似于黄瓜,黄瓜表面比较有次,而它是一条一条棱状的,它是广东这边的丝瓜,北方一般没有这样的丝瓜。

于:没了?你拿在手里的感觉告诉我一下

火:我感觉挺沉的,应该有七八两了,挺有质感的

于:感觉有重量,对吧?它会有触感,比如我摸着它是滑的或者有斑点的,或者是涩的。

火:我摸起来它很粗糙,它外表是棱状的,所以摸起来它会有粗糙感,也比较硬,手上拿着就很有质感,很有重量。

于:你可以感觉到它很硬,而且拿到手上也有凉冰冰的感觉,对不对?

火:对,因为我从冰箱的保鲜层里拿出来的,它会有冰凉感。

于:谢谢火焰鸟。

我希望大家能理解一件事,什么是倾听?刚才我和火焰鸟简单的互动,想给大家呈现的就是什么是倾听?我没想呈现什么不是倾听,但是刚才火焰鸟帮我们呈现了。

我大概给大家还原一下,什么是倾听呢?当火焰鸟拿出一个丝瓜的时候,今天丝瓜的行动是什么?我拿着它可以感受到它,不管是它的重量还是它的温度,还是它的触感可以看到它的颜色,可以看到它的形状,可以看到它的大小,我可以摸,我可以看,同样我还可以闻一闻,比如说,放在鼻子下面,有可能闻起来像个黄瓜,有可能闻起来不像个黄瓜,所有这种调动起来我们身体的感觉,眼耳鼻舌身,调要用我们身体感觉,如实的来面对这个丝瓜,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做的行动就叫倾听的行动。那什么时候不是倾听的行动呢?刚才火焰鸟帮我们简单的展示了一下,她讲到了这个丝瓜是南方特有的,北方一般很少见。我们手上拿着这个丝瓜,倾听丝瓜的行动是什么?是我调用我所有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知能力,那我的注意力聚焦在丝瓜上这叫倾听的行动。什么叫不是倾听的行动?看着这个丝瓜,我的注意力进入这个思维世界,我开始来分析了。什么叫分析哦,这个丝瓜是我们广东这边特有的,北方基本上见不到的。在这个时候,注意力离开了丝瓜,此时此刻我在调动所有的记忆,调动我们的经验,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入了思维的世界,在这时候我们就开始生活在过去,开始丧失与现实接触的能力,这个变化过程非常快,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丧失了倾听的能力,为什么说我们父母在练习倾听的过程里面,后面大半的时间都在练习倾听自己?因就在这,如果我们关注不到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关注不到我的注意力,开始从现实里面或者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我脑子里的记忆或者是评判或者是我身体感受所发生的这些事情,比如,比如我很痛苦,我很焦虑,我很悲伤,我很愤怒,我很无助,注意不到这些所有的事情,那么在这一刻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会回归自己。我虽然跟孩子依然在面对面,但是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切断了,这时候我就不再有具有倾听能力了,所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所以希望大家能理解。有父母说跟吃葡萄干的那个练习很像,慢慢的我会呈现,我会带所有的练习者去做一种冥想,一叫做正念,也可以叫做活在当下,这叫接纳,或者叫倾听,去做这些练习,但是我在后面会展开跟吃葡萄干的区别在哪?

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这个练习不管是丝瓜也好,还是水果也好,或者是生活中的其他东西,这种观察的练习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不了解,或者是了解观察的重点是什么?通常,我们会觉着很无聊,没有意义可以再做这样一个简单的互动之后,我再给大家做进一步的示范,如何倾听自己?很多父母都想知道这件事,一直在说倾听自己才能倾听孩子,所以,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再简单示范一下,什么叫做倾听自己?

比如说我在问谁愿意来互动的时候,大家这个时候脑子里会不会蹦出来一个念头?“我愿意,”或者是“我不想说话”你们脑子里蹦出这样的念头,然后注意到了,哦,我的这个时候脑子里出现了这样一个语言了,你能注意到了,那么这个注意的行动就是倾听自己的行动。或者是在后面的一个环节,比如我说火焰鸟描述一下手上的这个丝瓜,不知道大家脑子里会不会出现其他的念头,比如这玩意有什么用?这有什么意义啊!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听丝瓜介绍的。或者是其他的念头,比如说于老师怎么搞这么无聊的事情?懂不懂会不会糊弄我们?诸如此类的,不管它是什么?如果在那个时刻,大家能够注意到自己自动化的念头出现,这种注意的行动,就是倾听自己。

我们知道前面我反复说过,平常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在做自动反应的。这种大脑里面自动化的语言一旦出现,通常我们的行动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说脑子里的念头是“哦,我想参与!”那么,你有可能会关注到身体再往前倾,如果脑子里的念头是“我不想说话,不想让别人听到我的声音。”那么,你可能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在往后退。不管是往前倾还是往后退,如果在那个时候我们能注意到我们身体的语言,身体行动的变化,那么这种注意的行动就是倾听自己。这个时候比如我在这里巴拉巴拉说这么多的时候,如果你脑子里感到困惑“这个于老师到底在说什么?我完全听不懂。”你能注意到这个念头,或者是“天呐!听自己这么简单吗?我不太清楚,我不太相信这点。”如果你能注意到脑子里再出现这样的念头,还注意到那么这个注意的行动,一定同样是是倾听自己的行动。希望我这样说的,应该是足够清楚的了。

注意到自己身体体验在变,注意到行动在变,注意到脑子自动化的念头在变,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倾听自己。

在生活里面,当我们习惯于慢慢倾听了自己之后,面对孩子,我们本能的能观察到孩子内心矛盾的纠结,然后这个时候我们才有能力把它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这个时候我们倾听的状态是什么呢?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孩子能够清清楚楚地发现自己身上正在发现的事情,这就是对孩子支持的开始。

继续分享今天的内容,前面的课程里面如果我不做调整的话,我给大家呈现的应该是“孩子生命里应该呈现的两种,或者是多种不同的现实”一种现实是什么?孩子再努力,因为他们不了解心理世界的规律,不了解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所以,孩子的努力都是在自己经验的驱使下所进行的,因此经常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这孩子才会反复的受挫,有可能被这种沮丧无力,无助,甚至绝望的感受困扰着。在这种努力的背后为什么孩子会痛苦?上次分享的时候我们说过,孩子内心里的冲突与矛盾,根源在于来自于在生命的活动过程中有不同的需要,同一种行为经常无法满足不同的需要,它就会导致一件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然后孩子就开始左右为难,面对这个自己无法抉择的事情,才会,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的想。像前几天有个妈妈讲孩子一晚上想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都没有睡觉,这就叫翻来覆去的想,开始反复的思考与选择,这个反复想的过程里面,我说过我们大脑的活动是高能耗活动。大家要理解一件事儿,我们人为什么会有反应化的自动模式?原因在于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它是节约能源的模式,他是让我们在了行动更高效,这是适应世界所必须的,所以自动化的反应模式不仅仅是伤害实际上它更是,更多的对我们生命的支持。但是在心理困境里面,它在某种程度上才会变为伤害。所以大脑活动一直是高能耗的,在如无止境的思考与选择里面,宝贵的心身资源会迅速耗竭。

昨天我给大家呈现了孩子在发展过程,里面几种不同的需要以及需要之间的冲突,今天和下一节课,我想带大家来进一步了解,什么叫做不同的需要?很多家长在来这套课程之前已经学了很多的东西了,我想跟大家说一下,话句会让大家沮丧。但是大家如果真的想走向倾听的话,必须得关注这件事

【我们在学习里面,我们虽然掌握了很多的技巧,很多的行动方案。不管是倾听的还是支持孩子的,我们掌握了很多的这些东西,我希望你们在自己的生活里面观察一件事,当你们把这些用于实践的时候,你们会反复的碰壁】实际上我也会反复的碰壁,如果我要,这样来做的话。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一件事,如果我们不了解人性,不了解心理世界的规律,不了解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不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事儿,那么我们带着方案,带着技巧去行动,通常不会有好的结果,通常是让我们更加无力更加无助。所以要想有能力做到倾听与支持,我们需要让自己稍微慢一点,来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人性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面,也就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必须很多了。如果大家对心理学知识有特别熟悉的,那么在我开始讲述传递信息的时候,你们会(此处约1分钟无声只有省略)

倾听我们不喜欢的,不认同的,跟倾听孩子的痛苦,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别。若你发现我传递的信息跟你的理解冲突太大,实在忍不住了,一会互动的时候,你可以直接提出质疑来。

我先来讲要理解孩子多样化的需要。今天我谈的这种需要大家(约2分钟无声只有省略)

孩子在这种胚胎发育的状态就开始拥有感知能力,这实际上是我们拥有的第一项能力。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孩子小时候很多的习惯的话或者是动作的话,我们会注意到小宝宝有很多自我感知动作,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吃手指,可能会吃脚趾,可能会把所有自己手能够到的东西都放到嘴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刚出生的小宝宝,也就是说在生命的早期时刻,能感知世界的能力,最强的部位就是我们嘴的部位。实际上上到了成人的时期,人的嘴的部位,也是感知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包含了触觉味觉嗅觉三种不同的体验感知能力。所以宝宝用嘴巴这个部位来接触这个他所降生的这个世界来了解这个世界,所以感知世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心理服务的过程里面,经常能够观察到大多数遭遇心理困苦的来访者都存在着感知能力不足的问题,因为这个所以在来访者的训练训练里面通常会有一项练习【重建感知能力的练习】感知能力不足就是,为什么会有害?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这是个成年的来访者,他已经快40了,他遭遇心理困境已经很多年了,这个人自己非常努力。听她的讲述,在这7、8年里面,能报的班他都会去报,各种各样的心理培训她都会去报,也在吃药,也在找咨询师,也在做催眠,还参加各种各样的灵性训练,干预夫妻改善的课程,关于传统的女德课程很多很多。她一直想走出自己的困境,她困境的原因我就不讲了,因为在她生命的早期她是不安的,爸爸会有这种家暴的行为?所以她的安全感一直是不够的,成年之后,她一直在追寻安全感。可惜的是,她这么多年来所接触到的这些支持,再给他传递的都是一个核心的信息,你需要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做的更好。比如说让她头疼的夫妻关系,咨询师也好或者是培训师也好尤其是女德班的,给她的建议是顺从老公,每天要给老公打洗脚水,蹲在地上给老公洗脚,洗完脚给老公再把洗脚水倒走。然后在夫妻互动的过程里面再坚持一件事儿,就是我们讲的传统文化糟粕的一块儿“夫为妻纲”妻子一定要顺从丈夫,一切以丈夫为天,一切以丈夫的意志为准,让丈夫满意,这是她所得到的教导。当她感觉愤怒的时候,告诉要做什么?要转移注意力,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我忘了他们做的是什么灵性练习?那里面通过其他的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很有意思的方式,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控制自己,让自己做到更好。

我记得我给大家在前面已经呈现过,困境中中的来访者是非常努力的,在他们展现出我们所能理解的心理困境之前,那他们基本上已经经历过了常年自我控制的过程。所以在这种反复不断地学习,反复不断的练习里面,这个来访者的体验,一开始只是反复之间的胸腹难受,觉着堵得慌,像一个东西在那梗着。但是在这种常年的控制里面,慢慢的,让她发现了一种非常惊恐的事情,胸腹之间的这个感受原来是静止的,它开始慢慢移动了,它开始慢慢往上升,然后转到脖子后面去,这事让他她非常恐惧。她到处寻求支持所得到的解答和解决方案是更努力的控制。所以到后来,这股在脖子后面的力量,在继续的控制下面,又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突然有一天这股难受的感觉,冲到脑门上了,就是它已经突破脖子的限制开始进入头部区域,就是从她的角度在实践的过程在不停的控制下面,他她所遭遇的事情。这个时候实际上她还在练习控制,她练习控制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在座的孩子有一些在听的话,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努力的控制下面,当这种不好的体验来的时候,或者是不好的念头来的时候,要一想到什么东西,听到一个词或者是某一个感觉一出现,身体就开始有反应。这个来访者的身体反应就是身体不停的在那抖,频繁的这种抖同时还有嘴部非常强烈的动作,这就是常年控制给他带来的一个变化。

希望大家能理解的是我们生命的本能之一,在遭遇挑战的时候遭遇困境的时候遭遇不愉快的体验,不好的念头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去控制。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控制的长期影响是什么?或者是你们去观察你们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发现控制在伤害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远离控制。

另外一个例子,这个姑娘是个高中生,他自残的问题困扰了很多年,父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父母给我说孩子服药已经好多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最多的问题是孩子经常会累,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我看到的孩子的状态是说话动作都很慢很温柔,你们可以想象就是慢动作的状态,我把动作放慢下来把语速放慢下来,完全是慢动作的状态。然后问这个姑娘喜欢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她回答不出来,会纠结,会说不知道,完全拿不定主意,这个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感知能力完全受损的孩子。父母所说的孩子纠结,拿不定主意跟这种感知能力的损伤有关。

这里有几个不同的探讨方向,我先跟大家互动,其中的一点为什么孩子的感知能力会受损?这是我们首先得知道的地方。前面我反复说过,心里世界里面的一个事实,或者称之为规律是什么?【我们人会本能的远离痛苦寻求快乐,我们会趋利避害】基本上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身上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事情,孩子感受不舒服了,他会迅速地躲开,这就是离苦得乐,这是我们生命自保的行为之一,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种离苦得乐的行为一旦被滥用,它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伤害,尤其是这种身体感知能力的伤害。为了躲避痛苦,我们经常会干一件什么事儿,去压制自己的感受,让自己不要那么的痛,或者是告诉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能承受,我可以不在乎这种体验,这通常是我们生命的本能。

父母如果观察一下,我们之前跟孩子互动的过程,通常我们也会发现我们是如何教孩子的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一般来说,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体验,比如说孩子,啪一下摔地上了,腿磕破了或者孩子磕疼了哇哇的哭,我们会说“宝贝,忍着控制一下!哎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坚持住,你是个小男子汉,不能这个样子。”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这么温柔了,我们会带有攻击性的,比如说“忍着,怎么就你这么多事儿?别人都没问题,就你这么矫情。”这些语言我们不知道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希望孩子当时立刻转变了身体的体验,不再哭不再闹,不再让我们看到他很痛苦,是父母所期望的。因为我们行动的目标就是让我们会舒服一点,让我们不难受,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件事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当我们告诉孩子“要忍住,这种体验不好你是个大孩子,你是个男子汉不能这样。”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的体验是有问题的,他会认为这种体验是错的,所以他们会对体验做出自动化的选择“哦,这个很好,我要多一点,那个不好,那个很坏,我不想要不要来找我,千万不要来找我哦,我得抛弃它,我得控制它,不要让它进入我的生活。”在这种语言下面,你们会注意到孩子的生命就会进入到一种自我战斗的模式,这种自我战斗的核心,就是自我压制,自我漠视,本意是让我们回避痛苦,让我们对疼痛的感受能力变弱。但是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感知能力是一体的,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清楚地感知好的,然后不感知那些差的,这件事是没得选的,所以当我们选择压制所有不好的感知,比如说,愤怒,烦躁,无力,绝望,所有的这些不好的体验不想要,我们想要压制它,在这个时候必然会发生一件事儿,我们同时也压制了自己感受,快乐感受平静,感知愉悦,放松等等很多有美好体验的能力。

在这种时候,生命就会变得越来越悲惨了。很多父母在群里会听到很多的孩子会说生命没有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件事?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感知】当我们感知能力不足,我已经感知不到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的时候,生命的意义会丧失。

讲到这里,我希望在座的父母能够重新了解一件事,【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想要压制孩子的真实的体验,我们就在伤害他们,如实的感知世界感知自我的能力。】很多父母会用爱的名誉去伤害孩子,是用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的感受。

我再回到第二个案例,这个姑娘的身上,这个姑娘在父母看来,实际上已经在恢复正常了,只是有一个父母认为的小问题,面对任何选择,都会感到矛盾纠结,为什么这个孩子会矛盾纠结呢?这里面隐含了心理世界的另外一个规律,能看过《反内耗》的人会知道,我在里面讲过【日常生活里面推动我们行动的,我们一直认为是理智就是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只有一个假设是“人是理智人!”我们的行动都依托于理智。很遗憾,这个假设不成立】大家观察自己的生活,就能发现,生命里面当我们感受变糟的时候,比如说老公说了一句话,我不爱听,或者是他把我惹毛了,通常我们会平心静气的去跟他沟通“老公,你这样说我特别不高兴我希望你如何如何?”通常我们会是这个样子的吗?通常我们会做河东狮吼,所以理智人的假设,不管是研究的角度还是体验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发现它是不成立的。在生命里面,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时间里面,我们都是在依托感受去行动,所以当我们感知能力受损的时候,我们会陷入到一个非常悲惨的境地,那就是一旦面临选择,我们的身体告诉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我们会变得迷茫,在迷茫之中,我们只能求助于大脑,我们希望在思维中分析出我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又回到了那个高能耗的过程, 那种活动里面,同样他也回到了一个缓慢行动的模式下面,在这种变化的理念,我们会丧失有效的行动能力。

为了便于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感知能力受损的这件事,我给大家呈现两个研究。

第一个研究是达马西奥他所呈现的病例,达马西奥是全球脑神经领域里面的泰斗。他有一个特殊的病人,这个病人在大脑前额叶皮层受损以后,几乎失去了任何表达情绪的能力,也就是他的感知能力不足了。但是与此同时,这个人的逻辑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分析之上的智商在测试里面没有发现任何的受损(此次又断裂)

我是张嘴不说,还是去说?我是到了十点睡觉,还是我要继续再熬一会儿?这些无处不在,问无论孩子是否作出明确的表达,他们的脑子里时刻都会变成一些选择,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天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姑娘大学生,她给石姐买礼品的那个故事,它就是一个选择的苦恼故事。选择无处不在,而要完成这些选择,我们大脑就要有能力自动预测不同所选择代表这种价值,也要有能力预测身体带动出来的体验和行动,任何选择都需要较量。在前面,我们说过预测模式不是问题,在心里世界里他才是问题,它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最有力的助手。所以我们身体的感知能力弱化了,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了,那么我们会迅速陷入到选择的困境里面。在达马西奥的这个案例里面,它呈现的是什么?实际上它呈现的是(此处又断裂约一分钟)在丧失的这个感受里,面对他来说,达马西奥,这个案例类似这种的感知能力对我们生命体验的影响很多,就呈现这一个给大家。

另外一个研究,它的重要性被很多人忽视了,如果了解这个研究,对大家了解孩子的困境非常有帮助,所以这个虽然研究的时间很早,它大概距离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我还是想把它呈现出来。是这个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关于感知剥夺的实验,参与实验的都是一些健康的大学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大学生兼职的基本工资平均是,一小时相当于五毛钱。为了招募更多的大学生,所以这个研究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非常丰厚的报酬,们告诉所有有意向来的大学生,只要在我的要求下,躺在床上,每天你只要躺一天,我就可以给你20美元,非常的有诱惑力。虽然躺着的环境有些枯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啊?研究人员会告诉大学生,眼睛上会带一个塑料眼镜,限制他的视觉体验,手和胳膊上会套上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套,这叫限制他们的触觉体验,然后耳朵上会戴个耳机,他们能听到的声音就只能是单调的嗡嗡声,这是他们所需要躺着的环境,不过他们躺着的床还是挺舒服的,这就是是这个实验的条件。在参与这个实验之前当,还有的大学生了解了这些条件,了解了报酬之后,每个大学生都非常踊跃,报名的人很多,大家都认为,这个实验过程会非常愉快,我能够轻松的赚到钱,还能在那里静静的躺着什么,都不用干,关键是我利用躺着的时间,没有什么事,我可以补补觉,可以思考我的论文是什么?或者是未来我的生命,我如何需要规划?所以每个大学生期待都非常好,我能得到钱,我能得到休息,我也能得到不受干扰的思考环境,每个人都认为实验的过程都美好。但是一旦进入到真正的实验环境里面,在这个被剥夺了,或者是被限制了感知能力的环境下面,他们睡了一天之后,多数的大学生都开始感到烦躁不安了,情况变得很不妙,基本上所有的被试都没有撑过三天,仅仅只躺了两三天,他们就决定要逃脱了,受不了了,坚持不下去了。实验因为它进行得非常早,所以,很少考虑所谓实验的伦理,所以这些被试的大学生在实验结束之后,被记录了大量的这些身心创伤。比如说这些大学生从这个实验的环境里出来之后,他们会遭遇一个挑战,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了,不能聚精会神的从事某项活动,然后他们发现自己的思维会变得很混乱,完全不能清晰的去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的知觉能力开始受到损伤,不能正常的进行这些感知活动,也不能作出分析,然后有些被试想象能力开始出差,有些甚至出现了幻觉。最严重的,几乎所有的被试他们感到了焦虑不安,原来他们都是健康的,仅仅一个实验,就让他们生活里出现了太多的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不安的体验,他们感到痛苦,遇到事情就想逃脱。我希望大家能够留意到这些事情,仅仅一个两三天的感知剥夺实验就,让这些大学生陷入到如此多的困境里面,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认知能力受损出现幻觉,变得焦虑,想要挑战逃脱等等,我希望大家了解了这些之后再重新回看我们的孩子,他们遭遇了什么?所有的孩子遭遇心理困扰,不会是两三天的时间,他们去控制,努力的去控制自己的身体体验,努力的去剥夺自己体验的时间也绝对不会是两三天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理解,这个过程里面,孩子的痛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生活里面很多父母会观察到,会说孩子有自伤性的行为,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通常会告诉别人伤害自己才能有短暂的舒服。到现在我才能让大家清楚了解为什么,还是会有短暂的片刻的舒服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孩子的感知能力受损,已经无法靠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现实,这种现实包括他的身体体验,包括他的思维体验,包括这种如实的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孩子已经没有能力做这件事了。所以在伤害自己的那片刻,剧烈的疼痛会把他的注意力拉回现实世界,我希望大家能够真的理解这一点。理解了这些行为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我为什么讲,同样是孩子的努力因为他是在自我保护?理解了这一切呢,这两天有一个母亲说她在车里嚎啕大哭,因为她理解了孩子的无助,理解了孩子的无力,理解了孩子的绝望,以及孩子在种种的痛苦下面依然在挣扎,她理解了这一切,所以为孩子而悲伤,我希望所有的父母如果能够真的理解这一切,你们也可以为孩子而理解,如果大家感到了悲伤,从我的角度第一阶段课程的目的就真的达到了。要想改变父母,真的改变父母很难。其实,如果大家能够真的体验到悲伤,那么,你们的契机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程之后能够清晰的理解一点,清晰地感知世界能力,感知自我生命的能力,他是对我们生命的保护,当我们感知能力受损的时候,生命会陷入到意想不到的困境。而自我控制持续努力的自我高度控制,让自己不要体验到什么不要,想到什么诸如此类的控制,都会伤害我们的感知能力。一旦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这一件事,了解了心理世界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大家会知道倾听与支持孩子的核心工作之一【保护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或者是帮助孩子重建感知世界的能力】

今天给大家一直呈现的是生命里面最需要的核心之一【感知世界的需要】,这个呈现,可能和大家接触过的心理学有些呈现不一样,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样。如果你们不认同,或者是怀疑?记着先带着怀疑去了解这些信息,不要被怀疑捆住了手脚。

我简单说一下,什么叫支持孩子重建感知世界的能力?

刚才在前面的练习里面火焰鸟给我们呈现了一件事,如何倾听一个丝瓜以及什么不是在倾听这个丝瓜?这个东西我再说一遍,非常重要,当我用手拿着一个东西,我用手能感觉到它的重量,能感知到它的触感,我能感觉到他的温度,能感觉到这一切的时候,这就叫重建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当我闭上眼睛,我能够倾听周围世界的一个一个的声音,比如说“哦,小鸟在叫”“楼下有汽车在响”“或者是有人在说话”“或者是爸爸在起床喝水。”或者是诸如此类的所有的这些声音,我能用耳朵去仔细的倾听一个一个的声音,这就是重建感知能力。当我们走在路上,我能清楚的看到一片树叶,一朵花,也是重建,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能力的呈现,它离不开练习,但是所有的练习基本上都在我们生活的瞬间,在我们生活的细节。比如吃饭用手捏着筷子,我能感知到这个筷子,感觉到我手所用的力度,我夹菜,我能感觉到我的手所能接触到这个筷子的位置,然后我慢慢的把菜往嘴里放,我能感受到我肌肉的这个变化。我把筷子放到嘴里,我能感觉到i硬我也能感觉到味道,所有的这一切都叫支持孩子重建感觉的能力。我希望我这样说的够清楚了。

课后向老师咨询自己和孩子同样的疑惑?就是,报了兴趣班,比如舞蹈书法和钢琴,这三个课后是回家要练习的,虽然孩子知道这个每天必须要有练习,然而总是拖延着行动不起来,这个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余老师回答:你跟孩子做一件事,这就是所谓的倾听她,你可以说,宝贝儿,妈妈非常相信你,妈妈也愿意相信你。你一直要说你去练琴,你也想练。实际上我注意到一件事,你也注意到了这几天的时间你都说想练,但是你没有拿出时间来。比如说,你跟妈妈说一说,宝贝儿,我们现在练会钢琴你告诉我,你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念头?这就是我第二次刻的呈现的“行动背后的力量是什么?”行动的背后就是孩子脑子里这个自动化的念头,我想做一件事,但是我现在还不想做,等一会儿。所谓的拖延,所谓的完美骑上都跟这件事有关系就是脑子里有一个声音说等会儿,我现在还不想做。你要明白孩子没有能力处理自己脑子里出现的这个自动念头,而且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也会拖延我们观察自己的拖延,同样也是一件事儿“等会,再待会”也就是我所说的我们的生活被我们的思维给控制住了。我们要帮孩子看到她特别想去练琴,但是我一说你去练会琴吧!她脑子里会自自动出现一个排斥的声音,然后这个声音开始去阻止她行动任何时候只要去做什么事?脑子里的这个声音都会出现,这就是她生命里面一直发生的这个事。你要在这个倾听的过程里面要带着他来看到这个事儿是他自己说的,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鬼,这个鬼就是这个。也就是他不了解原因,原因就是脑子里的这个念头就是在阻止他向着这个行动去前进,这不是说服她的事,你必须要理解这一点,这是带着他去看到的事儿。这就是通常我们告诉一个人,哎呀,天呐,你在臭水沟里打滚干嘛?如果他自己不知道,他会说你瞎说什么?如果他清楚地看到了他自己就爬起来了,不需要我们去说。

此时在另外一个家长答疑互动过后,于老师说了一个思维处理方案:它有一个基础,我反复给大家说过我们观察自己的生活,会发现任何时候我想控制自己的念头,我想要一些东西或者我不想要一些东西都会带来更大的失控。所以思维处理的核心,首先我理解这一点我就要放弃一件事——就是我想去控制它。

在放弃了控制这个念头的时候,那么当这些干扰性的思维比如刚才那个家长问的“我想玩我又想学;”比如“我正在玩,我又想着学”的思维干扰,这种思维干扰出现的时候,通常我们可以做的处理方案是什么呢?处理方案很简单

【比如说我给我的大脑起个名字我给它起名叫A或者叫B或者是张三李四我任何喜欢的名字都行,但是尽量不要用负面的名字,因为负面的名字很容易唤醒我们负面的情绪。我起个名字之后,我只要注意到这些语言的出现,那么记住了,注意是个基础,这是需要练习的,因为通常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这不是具有的能力需要练习的。就是当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个思维出现的时候我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仪式性的处理,就是那个三句对话法,我看见它之后

1.第一句话表达对它的欢迎。因为以前我做的是什么?因为我想把它赶走这个念头继续存在因为它让我痛苦,我想控制它,那么现在我要欢迎它的存在,这是第一句话“我看到你来了,欢迎!”

2.第二句话“感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有自动化的念头出现,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支持我们更好的生活,不管它是否给我们带来了困境,我们要理解一件事,我们的大脑自动化的语言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不是伤害我们而出现的,所以我要感谢它。

3.第三句话是什么?通常我们知道通常我们要忙于一件事,其他人干预我们的时候,我们首先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会告诉他,我现在正忙着呢,等我忙完了再说。那么对思维也是这样的我可以欢迎你,我可以感谢你,但是你现在要在旁边等着我,因为我正在忙着玩,或者是我正在忙着学习或者我正在忙着聊天,或者我正在忙着玩游戏,不管我忙什么?我在忙那么此刻你要出现你不要在旁边,稍微等一会儿等我忙完了,咱俩再来对话。

这就是三句话的处理我们大家可以用展开的身体姿势“啊!我看到你了!欢迎你!感谢你的出现,你想帮助我的生活,非常感谢!但是我现在很忙,在这里,请你自己先待一会儿,我要先做我的事儿”】

这个比喻画的象征是什么呢?就像我在家里做一件事,突然我最好的直接登门拜访,他的出现让我意外,但是因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珍视这个关系,所以会欢迎他,会感谢他,会让他坐下,但是我会让他自己在那呆着我来做我的事。

就是这种处理,这也叫思维刹车处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