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将挽救沉堕的心灵!

2017-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春天里的流浪汉
图片来自《造物弄人》

今天的专业概括上,老师说到经济学的稀缺性,而文化产业正是要利用创意的思维在其中运作这种稀缺性,我在想,这个世界的自然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在不断的争夺稀缺的资源,人类的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经济学的大规模应用是不是又让人类回到了原始状态?

《论语》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亦不可行也”。

《荀子,礼论》中讲: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就认识到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当所有的人都来划分有限的资源,势必引发无穷的混乱和争斗,争则乱,乱则穷。

同样是对于稀缺性的认识,中国的古人发展出了“礼”,以养人之欲,平衡有限自然资源的再分配,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进而真正形成和谐社会。

而西方,却在稀缺性的认识上发展出了“经济学”,以求得物质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故意放大人之私欲,倡导人们去追求,争夺稀缺的物质。只有这样不断的竞争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财富。长此以往,虽然积累了社会中的资本,却使得人心空洞,隔膜了精神和心灵,人与人的关系也更冰冷了。

可见西方是重视“物与经济”的文化,中国是更重视“人和社会”的文化。

在经济学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作为一种经济元素而存在,其价值在于为雇佣主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当有一天突然觉得身心疲惫,又不得不适应这样的体系时,只能在其中博弈,让自己变得所谓的更加高明,才能在其中生存下来。

图片来自《造物弄人》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意识,在经济社会里更是大加标榜,可经济社会里的物质繁荣,就能使人们更有幸福感吗?被客体化了的生命的精神内在和人而为人的认识基础有在哪里?

作为进化论的鼻祖,达尔文也丝毫无力的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他们的人生问题,他在日记中写到:“假如全世界都不在相信恩典,爱和荣耀,不再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了命运,艾玛将陷入怎样的痛苦,去承受这世界千年未有的绝望吗?”

人终将挽救沉堕的心灵,

人终将面对温热的生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