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君

2023-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杨令宗

如果这个君主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时代,那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位明君,去思考他做对了什么。而对于朝代走向衰亡时期的君主,我们则往往称其为“亡国之君”,这时候就会去找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

就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坏的两个君主来讲吧,商纣王和隋炀帝。他们的谥号,“纣”和“炀”都是很坏的词,但事实上,纣王并不比他的父辈和祖先更残暴,他的祖先武丁比纣王残暴得多。但武丁却因为当时国家正处在向上的发展阶段,而被誉为中兴之主。

纣王和隋炀帝还有一个共同的恶名——荒淫无度。可是,如果从嫔妃的多寡以及子女的数量来看,纣王一共没有几个儿子,而周文王却有一大堆儿子。如果说商纣王和周文王的对比,可以讲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记录不完整,但是隋炀帝和随后的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则是留下了正史纪录的。隋炀帝后妃不到十人,而唐太宗和唐玄宗,每个人的后妃数量都是隋炀帝的一倍多。当然,民间的传说夹杂太多夸张成分,就不放在讨论之中了。

另外,我们今天觉得某个皇帝励精图治,某个皇帝懒政,然后觉得国家的命运就是因为这个人变好或者变坏,这样看其实是不全面的。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他极为勤勉,但是国家却亡了。雍正皇帝和崇祯一样一天忙到晚,但是国库充盈了,我们就说他励精图治。这当然有皇帝自身的原因在,但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统治者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左右历史的走向。

反过来讲,如果承认统治者对国家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可能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比如,并非皇帝越是辛苦,越是勤勉,国家就管得越好,政治和经济自有它的规律。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很不起眼,因为他们没有做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是他们其实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当时百姓的生活也很好。这些皇帝大多出现在所谓励精图治,或者雄才大略的皇帝之后,比如汉武帝之后的昭帝、宣帝,唐太宗之后的唐高宗,后唐庄宗之后的明宗李嗣源,明成祖后面的仁宗、宣宗,嘉靖皇帝之后的隆庆皇帝。

过去的历史书上不会用很大篇幅讲到他们,而老百姓即使对他们有所了解,可能更多的也是他们的花边新闻,比如唐高宗娶了武则天,明宣宗喜欢玩蟋蟀。但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对他们的评价很高,因为在他们统治的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

今天的历史学家更倾向于根据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而不是先给这个历史人物贴个标签,然后来评价他们做的事情。而如果去掉标签,早年除掉太平公主的、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杀了自己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人到中年娶了杨贵妃的、晚年生活凄惨的,都是同一个唐玄宗。他好色、多疑、喜欢道士,这些都不是他到了晚年突然才有的。

因此,我想,我们只能根据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评价那件事的好和坏,而不是因为这个人是个有为的皇帝,所以就认为他不会做坏事。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读历史的过程中,会下意识给某位皇帝贴一个明君或者昏君的标签,然后反问为什么他们会做和标签不一致的事情。这种事情很常见。类似地,今天好多人依然在问,为什么牛顿和爱因斯坦晚年会信上帝?这是因为牛顿和爱因斯坦从小就信上帝,而且信了一辈子,不因为他们是大科学家,就不会信上帝。这是同一个道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